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四十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个日本宪兵终于禁不住两个女孩子软语相求,做出一副无奈的表情,打算放她们进去,又补充道:“你们,一定,快去快回。”

    杨雨诗见让她们进,马上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两个深深的酒窝似乎能够醉人。日本兵也不禁微笑,又好心的指点着:“外伤科,二楼。”

    两个女孩儿千恩万谢的进了医院,仍是慢悠悠一瘸一拐的走着,直至那两个看门的守卫看不见了才恢复正常的步态。

    荣梓凡早收起脸上痛苦的表情,忍不住的偷笑,便如偷吃了鱼的猫一般。

    杨雨诗轻声笑她:“这才是第一步,你看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子。”

    荣梓凡不甘示弱的反唇相讥:“我平时不骗人的。哪象你那么有经验。”她想了想又笑道:“都说日本人厉害,原来也不过如此嘛。”

    杨雨诗也是开心。见前面有一个女用卫生间,她将荣梓凡带了进去。先检查好了里面没人,才道:“把你腿上的颜料擦一擦,看着怪吓人的,一会儿再吓到表哥。”

    荣梓凡又是“噗哧”一笑:“大哥不会象日本人那么蠢的,分不清颜料还是血迹。”

    “你怎么不说是我聪明呢?”杨雨诗边说,边从随身携带的包中拿出两套护士制服,催促道:“赶紧换上。”

    荣梓凡佩服的点点头。两个人迅速的换好衣服,挽好头发,镜子里出现的便是两名娇俏的白衣小护士。

    荣梓凡整理好衣服,道:“这下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走出去了。”

    两人相视一笑,果然大大方方的走在走廊里。人们往来匆匆,并没有人特别注意她们。

    杨雨诗心中好不得意。她早就打听好了,荣梓义的单人病房在四零六。她总要亲眼见见荣梓义才能够放心。这样一来既看望了病人,又没让父亲为难,真是一条两全其美的好计策。

    上得四楼,杨雨诗见到一旁有一个装着药品的小推车,顺手就推了过来。表面看起来,就真的似乎是两个小护士准备给病人打针吃药一样。杨雨诗又一次满意的觉得自己在做这种事情上格外有天赋。

    两个人数着病房号码,眼见前面就应该到了,却又遭遇阻碍。荣梓义的病房门口竟然另有人在把守。

    荣梓凡低声问杨雨诗:“怎么办?”

    杨雨诗根本没有犹豫就答道:“我们直接进去。不要害怕,越坦然越好。”

    两个女孩子抬头挺胸,推着小车,向四零六病房走去。

    “站住!”果然被拦住了:“干什么的?”

    杨雨诗指指车上的药瓶,并没有回答。

    “今天不是送过药了吗?”那个守卫看起来并不象医院门口的日本兵那样好说话。他仔细看了看两个女孩,起疑道:“我以前怎么没见过你们两个?”

    杨雨诗心里“咯噔”一下,却仍然平静的用日语道:“我们是新来的。”

    “新来的?”那个日本兵上下打量了她一番,又去看荣梓凡。荣梓凡就不象杨雨诗那样镇定了,在他的逼视之下,身不由己的低下了头,只觉得腿肚子也在打转。

    那个守卫见此情景,更是猜忌。他又端详一遍,大喝道:“你们怎么没戴名牌?”说完,便一把抓住荣梓凡的衣服领子:“说,你是什么人!”

    荣梓凡又慌又怕,见那日本人的脸挨得自己如此近,吓得一声尖叫,情不自禁的用手去推。

    那日本兵也是没有防备,一抓一拉之间,被荣梓凡长长的指甲在手臂上划了几道血痕,气得他哇哇怪叫。

    荣梓凡则努力向后挣扎,同时叫道:“放开你的手!”只是她惊惶之下说的却是中国话。

    这一下可坏了,那守卫高喊道:“有情况!”一边就去摸腰间的枪。

    杨雨诗知道情况不妙,她可不能让荣梓凡有危险。一瞥之间,看到自己推着的车上有一个大针筒正好可以作为武器。她也不管那是做什么用的,只想着要救荣梓凡,拿起针筒,不管不顾的就向日本人的手上刺去。

    就在千钧一发,眼看她就要刺到日本人的手时,杨雨诗的手腕被人紧紧攥住,动弹不得。

    她回过头去,惊讶的发现抓住自己的竟是荣梓忠。

    荣梓忠同时拦住日本兵,将两个女孩子护在身后。

    两个女孩吓得浑身哆嗦。荣梓凡抽泣着道:“我们只是想看看大哥,又没做什么坏事。”

    荣梓忠无奈的叹气。

    他正想跟日本兵解释,却见有几个穿着白衣的医生匆匆忙忙的赶过来,嘴里用日语叫道:“快去通知家属。受枪伤的病人伤口恶化了!”

    --------------------------------

    沪西静安寺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之一,香火旺盛,礼佛者络绎不绝。近年来,寺院相继出租了周围的土地,营造商业用房和里弄住宅,幽静乡郊成为了商街闹市,经常是商贾云集,游人如织。

    只是今日的静安市,白茫茫的一片。迎风飘摇的招魂幡,随处飞洒的纸钱。甬路两旁,满满地竖立着挽联、挽障和花圈。寺院门口停了一溜黑色汽车,都是前来致祭的政府官员和各届代表的座驾。

    殿堂外的面燃大士坛,供着面貌凶狠丑陋的鬼王面燃。大殿里,金刚上师正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帽,敲响引钟,带领着十五名相对而坐的僧人诵念着各种咒语和真言。灵坛上陈放着香烛供品以及被超荐的灵位。

    前来致祭的来宾,男子左腕围黑纱,女子胸际缀黑纱结,都面容哀戚,做悲伤状。有人在窃窃私语:“听说遗体已经运回苏州,要在老家举行公葬。”“是啊,汪主席已经派了代表前去致祭,并且亲笔题写了墓碑。”“唉,为国效力,英年早逝,死后也是极尽哀荣了。”

    引钟停止,金刚上师开始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来宾鱼贯退出大殿。落日余晖,晚霞艳光夺目,红彤彤铺满了半个天空,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如喝多了酒一样一片醉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