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二十七章 廷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左金吾仗院大将军府中的密室里,崔鄯将早晨打探出来的消息全部讲给面具人无情公子,本来打听消息这种事轮不上他去做,但面具人放心不下,一再央求他亲自前去,这才有了刚出御史台的李孝本迎面碰上崔鄯的稀罕事。

    “估计没救了,七叔听说昨天王守澄、两位王爷、郭太后等人整整在景王孙院里呆了一天,而且晚上,郭贵妃还进了一趟宫,那娘儿们现在还真无所顾忌了,啧啧……”崔鄯说道,他与面具人一样不知道当晚发生了什么,只不过听到面具人将大还丹给了李荣光,他就一肚子的郁闷,那药丸有个极其拉轰的名字,叫“天脉灵丹”,给谁不比给一个废人强?

    “不行,我们要救他。”面具人有些焦急说道。

    “无情……”崔鄯大喝一声道,“你这是拿清河崔氏的基业开玩笑。”

    “怎么会?”面具人急忙说道,“他是清河崔氏本届‘天选’之人。”

    “太儿戏了。”崔鄯一巴掌拍碎了密室里一个矮脚坐床,他脸色极是难看,冷声说道:“七叔会给主公说一声,就说这次的大还丹被七叔用了,你再央求主公重新领一枚出来,一定要寻一个值得培植的人,七叔听说博陵那边出了个妖孽,竟能凭一个字断出别人的价值,近几年已经培养了很多人才。”

    “七叔为什么觉得李荣光没有价值?”面具人立即质问道。

    “他是个废人,十来年没读过一天书,没练过一天武,他还能有什么价值,他甚至连活下去都难。”崔鄯额头青筋乍现,气急败坏地说道。

    “七叔可问过李弦音对他的看法?”面具人一句话便问住了崔鄯。

    通化门前,李荣光说了什么话,他说崔将军识人可谓一绝,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崔鄯问道。

    “你见过一天没读过书的人会吟诗作对吗?”

    “道听途说,狗屁不通的多的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你听过吗?”

    “这……”崔鄯一时无言。

    “你见过一天武没练过的人会把张元昌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吗?”

    “莫非是偷袭,下三滥的招数?”

    “非也,他只把张元昌的大戟抡成无懈可击的圆弧便差点废了他的一双手。”

    “张元昌的武艺是差了点。”崔鄯声音低了很多。

    “七叔,也许一直以来我们使用大还丹都陷入了一个误区。”

    “哦?怎么讲?”

    “越是有武功底子的人越是实力提升的少,越是有智力积淀的人,心智扩展的越少。这也许才是祖上明令族人成年后不得服用大还丹的原因所在。”

    崔鄯沉默下来,开始在密室里来回踱步,良久,才抬头问道:“怎么救?”

    “七叔先与韦元素、杨承和等一切能争取过来的朝中官员取得联络,在廷议时反对王守澄,我再与好直商量一下,看接下来如何去做。”

    面具人说完径自出了密室,崔鄯深深一叹,仿佛一瞬间老了许多……

    鱼弘志带着神策右军将士整整搜寻了两天三夜,也没有发现李濒的尸体,而右军中尉王守澄却带着唯一的凶器匕首逗留在景王孙院。

    王守澄去景王孙院做什么,鱼弘志并不关心,他只关心的是今天上朝时如何给个交代。

    鱼弘志没有找到李濒的尸体本来是件大事,但真正到上朝的时候居然没有中使前来传他,鱼弘志在紫宸殿外站了一个上午,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却终究虚惊一场。

    王守澄与郭太后、郭贵妃、郭环及两位老王爷搬出了各种证明李荣光妖邪附身的证据,其中最有力的两条一是李荣光对于文宗皇帝谥号的表述,“文”意味着文弱不堪,这令文宗皇帝很没有面子,另一条却是郭环从左金吾卫那里了解到的张元昌受伤之事。

    看着殿上一堆人哭哭啼啼,尤其是郭贵妃含羞带泪的模样,文宗想道:杀就杀了吧,无所谓了,反正光王也快要归西了,就当是父子在地下团聚了。

    只不过文宗皇帝想法虽好,王守澄势力虽大,也禁不起反对派的诘问。

    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以及左金吾大将军崔鄯虽然此前同意抓捕李荣光,但此时却不肯轻易罢休,均觉此次是一个打击王守澄和神策右军的好机会,几人在“妖邪附身”这件事上做文章,认为既然是“妖邪附身”就要找德高望重,身具法术的人才前来甄别驱除,不能让王子王孙平白丢了性命。

    文宗皇帝无奈问何人能担此大任,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三人异口同声推荐了两街道门都教授博士赵归真,此人在先帝敬宗朝出入宫廷,广交官宦,算得上是一位名声极大的道士。

    赵归真虽然有道名,但殿上大多数人并不信他,王守澄及郭太后均说此人玩些民间把戏,欺瞒众人,不可置信。

    左金吾卫大将军崔鄯也不喜欢赵归真,他推荐了一个更加德高望重的人物,前任宰相,现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

    牛僧孺不仅为政能力较强,也擅长诗文,与文学名士白居易、刘禹锡互有唱和,而他更有一个专长便是对神仙鬼怪、奇幻妖邪之事颇有研究,著有《玄怪录》一书,叹为观止。

    孰料崔鄯推荐牛僧孺令李德裕心下一惊,牛僧孺是“牛党”的党魁,一旦入朝恐怕对他造成威胁,于是劝阻说:“且不说牛相公所著有无根据,即便是真的,宫里也有一人与牛相不相上下。”

    文宗皇帝一愣,忙问道:“是什么人?”

    李德裕说:“前任宰相,现任西川节度使段文昌之子段成式,如今官至殿中侍御史,对神仙鬼怪、奇幻妖邪之事研究更加喜人。”

    殿上诸臣附议,王守澄与郭太后一系也无话可说,要真比资历的话,牛僧孺还要比这段成式差一些,段成式是开国老将段志玄的后人,无人敢说他不是。

    文宗皇帝至此也没了主意,还是王涯奏议来一个三司会审,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联合审议,再做定夺。

    文宗皇帝高兴至极,三司会审只是个形式,结果还不是有权有势者,能量大者说了算,虽然他讨厌王守澄,但这次却不得不与王守澄同舟共济一回。

    王涯因建议有功,被文宗皇帝加授检校司空、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太清宫使,一次被敕封如此多的官衔,足以说明文宗皇帝对王涯其人的厚爱了。

    至此,有了门下侍郎头衔的王涯已经可以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平起平坐了。

    因担心段成式不及牛僧孺术业专攻,加之文宗皇帝对李德裕有些厌恶,特诏命牛僧孺为东都留守,由淮南扬州回到东都洛阳。而这让李德裕的危机感再次加重,朝野上下有种重新站队的趋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