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323章 亏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明义看着徐世杨。
  
  过了片刻,他说道:
  
  “我来,不是为了给你找麻烦。”
  
  徐世杨点点头:
  
  “既然如此,那就请吧,我们要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章明义带来了一百二十二艘船,船上运载着朝廷给徐世杨的新一批物资援助——以军饷的名义。
  
  统计起来,一共是粮59000石、钱97000贯。
  
  章明义说,这是按照齐省兵马18000人计算,每人每年给予粮3石6斗,饷6贯。
  
  根据这个标准,徐世杨得到的数跟章明义运来的物资还有一些差额,这就很好解释了——漂没呗。
  
  这还是得亏章明义作为主战派核心成员面子大,他亲自押运,负责装船的官员实际上只漂没了一成。
  
  要知道,作为朝廷核心武力的禁军,通常只能领到7到8成饷,作为地方治安力量或辅兵的厢军,能领一半的足额军饷就算当官的格外开恩了。
  
  “世杨你也不要生气,朝廷今年的情况不太好。”
  
  章明义甚至还想劝劝徐世杨:
  
  “通常年景,朝廷岁入8000万贯石匹两,岁出7500万以上。每年都能结余300到500万。”
  
  “秦会之和他的党羽胡闹了大半年,又是岁币又是和亲,朝廷今年的岁余和之前几年攒下的钱粮全没了。”
  
  “之后又闹民变,方腊到现在都没平息,为了对付他,朝廷已经花了3000多万,这些全是亏空,估计要平息战乱还得再花上千万。”
  
  “今后十年,户部的日子恐怕都不好过。”
  
  听到这话,徐世杨笑了笑,不带任何芥蒂的说道:
  
  “我并不在意这种事,毕竟之前朝廷没发过一文钱的饷,我们也这么撑过来了,何况齐省与江南各军不同,我们这里自己军屯,逐渐能自己补足饷粮了。”
  
  “你能体恤朝廷的难处就好。”章明义接着说道:“不过,饷粮我已经给你了,你也不能让我难做。”
  
  “章兄想要什么?”
  
  “军功。”章明义直截了当的给出答案。
  
  他作为主战派少见的进士,自请离开江南温柔乡跑到齐省这苦寒之地来,目的就是这个。
  
  现在江南群情汹汹,不论是民间还是士林,舆论风气上已经完全一边倒的要求与鞑子绝交,不再履行之前签署的任何和议,不再提供岁币。
  
  虽然还没人提出北伐,但要整军备战已经成为新朝廷的主流思想。
  
  这种时候,朝堂上谁有更大军功,自然就会获得更大前途。
  
  章明义就是看中了这一点。
  
  他甚至认为,如果能从齐省分得大量军功,他和文仲谁才是文相公之后主战派第二人,还有的讨论呢。
  
  “如果章兄就是想要这个,那倒好办了。”
  
  徐世杨笑着说道:
  
  “齐省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敌人。这样吧,明年开春之后,我带章兄去找找鞑子的麻烦,先砍上几千个首级回来。”
  
  “当真?”章明义追问。
  
  如果是真的,那可太好了。
  
  明年太子正式登基改元,如果登基不久他就能送回一个大捷做礼物,那他章明义就是简在帝心了。
  
  还有士林清议。
  
  “当然,我不撒谎。”
  
  徐世杨笑着说道:
  
  “咱们先去泉城拜见都督大人。之后我带章兄去看看我的部队,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带着他们去争取更大胜利了。”
  
  ……
  
  江南。
  
  之前陷入混乱的局势正在趋向稳定。
  
  方腊率领3万反军核心南逃后,他留在金陵附近的几十万反军被周军迅速消灭。
  
  童贯知道他在新朝廷眼中没有太好的形象,因此非常卖力的主动率领周军主力南下闽省,追击方腊。
  
  把更受新朝堂信赖的徐世松所部留在临安、金陵一线。
  
  徐世松的部队膨胀的十分厉害,抵达江南的时候,他手下只有两千从江北返回的禁军。
  
  现在,取代高俅,成为大周军方童贯之下第二人的徐世松已经手将近30万大军!
  
  虽然这里面有十万是文介甫、徐世柳等人招募起来的民军,十多万方腊反军俘虏整编过来的辅兵,还有高俅留下的几万禁军。
  
  除了徐世柳的顺义军和徐世松自己那两千人之外,其他都可以算作乌合之众,不过至少兵力数量在那里,任谁都不敢小觑他徐世松。
  
  何况,太子已经下达旨意,给徐世松与仁福公主赐婚。
  
  他成了大周历史上少见的能带兵的驸马,政治地位和手中力量都在飞速膨胀。
  
  当然,权利膨胀背后,还伴随着责任。
  
  文相公那边不是简单的把兵力交给他指挥,民军方面,包括顺义军在内,实际统帅是主战派文官翁书平。
  
  负责改造被俘反军的也另有其人,高俅的部队同样有主战派文官在接手,就连徐世松自己,身边都安排了文官监军。
  
  徐世松能直接控制的部下,其实还是只有几千人而已,但他作为全军统帅,必须要为部下的前途和稳定着想。
  
  比如说,军饷问题。
  
  今年朝廷乱的太厉害了,国库耗尽,以至于前高俅所属的禁军部队都已经欠饷超过三个月。
  
  民军和前反军更是一文钱的军饷都没领过,就连徐世松核心的两千禁军,自从编入和亲船队离开江南之后到现在,也已经欠饷一年了。
  
  徐世松计算,不考虑童贯那边的情况,仅仅自己的手下,朝廷欠饷就已经高达100万贯石以上。
  
  军中对此颇有些怨言,但翁书平这类喜欢平时袖手谈心性的文人又不是实干家,除了强压着士兵忍耐下去之外,根本想不出任何办法。
  
  徐世松对此也是头疼得很。
  
  因此,局面略微稳定一点后,他立刻带着几个亲卫,快马加鞭赶回临安,找文相公、文仲等新朝堂大佬商议这个问题。
  
  此时,太子只是监国,尚未登基,但朝堂已经被主战派完全控制。
  
  文介甫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朝廷独相,他的长子文仲掌管户部(同宰执的三司使空缺),童贯依旧是枢密使但不在临安。
  
  也许是为了制约文介甫,朝堂上安插了一个包拯为参知政事兼理刑部。
  
  文介甫、文仲、包拯。
  
  徐世松想要解决问题,除了太子之外,暂时只需要得到这三位的支持就够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