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三百三十二章 两关两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一早,秦晨一行早早地吃完早饭,就准备出发了。可是集合的时间到了,那对小情侣却还没到,黄涛赶紧给他们打电话,一回两个人跑出来,大家发现女孩的眼睛有些红肿,大家猜测着,一定是昨天晚上男孩子欺负她了,大家有些愤愤不平。上了车,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女主人,有些不忍心,就对着小男孩说:“遇见是一种缘,是上帝的安排,自己的女人是用来疼的,上帝的安排是让你来保护她。”小男孩有些懵,小女孩明白了,大姐是在替自己教育男朋友呢,就噗嗤一声笑了。“谢谢大姐,他没有欺负我,昨天晚上我们讨论秦总讲的月牙泉的爱情故事,我男朋友讲,他一定做一个沙山兄那样的人,我好感动,好幸福。原来是这样,大家也就放心了。
  车子出发了,刘小柳开始忙起来。
  “亲爱的亲们,我们已经出发了,今天去什么地方呢,大家猜一猜。现在我给大家播放两首诗,最先猜到的前十名有奖品,奖品吗,就是这次旅行录制的视频光碟。”
  哇塞,粉丝们一下子振奋了精神。刘小柳打开话筒。
  第一首,唐代诗人王维《阳关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二首,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播完了,抢答结果也出来了。因为这两首诗大家太熟悉了,一听就知道,今天要去的就是两关遗址------阳关、玉门关。
  统计结果也出来了,第一名日出红杏,第二名天天看戏,第三名一剪梅香--------,刘小柳宣读完名单。对着话筒继续说。
  “诗读完了,谁和我们分享一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呢?”
  此话一出,瞬时间网上一片留言:秦晨、秦晨、秦晨------------。
  刘小柳再一次把话筒对准秦晨。“秦总,没有办法,群众的呼声。”
  秦晨对这话筒:
  “谢谢大家,什么事情也能想着我,个人理解,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王维、王之涣的这两首诗,使阳关和玉门关名扬千古。多数人是因为这两首诗,才知道的这两个地方。
  第一首《阳关曲》比较好理解。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对友人一片深挚的情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情深意切。
  第二首《凉州词》形象道出玉门关边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理解这首诗,需要了解一些背景。
  当时诗人站在玉门关上,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也就勾起诗人的思绪。
  因为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就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
  大家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何须怨”其实就是“不要怨”。不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你都不要抱怨。展现了既来之,则安之的淡定和从容。我想这样的人生境界,即便是今天的我们也应该好好的学习吧。
  秦晨讲完了,网上讨论也热烈了起来。
  这首诗以前也学过,怎们以前老师没这么讲?
  这两首诗好美、好美。
  诗好,秦晨讲得更好。
  秦晨我爱死你了。
  车子上的人,受到感染,也讨论起来。高博诗兴大发,背起诗来。
  弦歌三叠到阳关,别绪常催浊泪潸。怨妇从来思逆旅,征夫自古望家山。
  曾经客贾梦难纾,如许燧烽人未还。依旧玉门沙漫漫,轻吟唐句鬓霜斑。
  高博的诗大家似懂非懂,但大家感觉到的苍凉和悲伤。
  就这样聊着,个把小时的时间也就到了。首先到的是阳关。
  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设立,是古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玉门关也是同期同时设立。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
  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俗称小方盘城。两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两地同为都尉治所,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游客到敦煌游两关。古迹并没有多少好看,关键是去凭吊历史,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记忆。
  有了刚才车上的铺垫,到了阳关,刘小柳就把手机固定在无人机上,飞得高高的、远远地,把现在的戈壁滩直播给大家看。刘小柳告诉大家,已经今非昔比了,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大家去尽情地想象吧。空中播完了,大家一起又看了几个遗迹。地陪告诉大家,玉门关也这样,没什么可看的,路途也比较远,建议去品尝一下阳关葡萄。
  他们来到南湖乡葡萄生产基地,一边观赏,一边品尝。阳关葡萄,主要品种有无核白珍珠、白水晶、马**,喀什红、玫瑰香等,近年来又引进了红堤、黑堤等名优新品种。因阳关周围属沙漠型气候,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长出的葡萄皮薄,色鲜,清香多汁,酸甜可口。阳关的葡萄,不亲口尝一尝,你很难描绘其味之美。
  逛完葡萄基地,吃了午饭,大家便上车往回赶。
  因为没有去玉门关,有的人有些遗憾。黄涛想了想说:“我给大家讲个玉门关的传说吧!”刘小柳赶紧把话筒对准黄涛。
  马迷途传说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边陲和田运石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据说,马迷途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地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被一片黑暗笼罩,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年老马匹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
  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就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
  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一次引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大雁飞走时所说的话,只有救那只大雁的小伙子能听得懂。这个小伙子把大雁的意思转告给老板:“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干渴得喘着粗气,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
  ”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商队的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以后,有了夜光墨绿玉作为路标,过往商队再也不迷路了。小方盘城上有了一块玉,从此就改名为玉门关。这就是大雁引路的传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