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322章 秸秆焚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春兰的家庭纠纷过后,不久又是农忙。
  
      振华的堂叔赵成全从南京回来了,对振华老爹说:“大哥,家里的地我不种了,你看能不能找到接手的,帮我种着,别让田地荒废了。我也不要钱,免费送给别人种。”
  
      这两年在南京卖黑饭,赵成全尝到了甜头,把老婆也带了过去,开了一个“分店”。夫妻俩加起来,一年能挣一万多,远远超过了种地的收入。
  
      夫妻俩还有一双儿女,大女儿初中毕业好几年了,也在南京打工;小儿子今年初三辍学,也带在南京,正准备开第三家“分店”。
  
      赵成海想都没想,说道:“那就给我吧。反正我在家里种地,多也是种,少也是种。当官不当小,种田不种少嘛。”
  
      赵成全嘿嘿一笑:“给大哥照应,我最放心。”
  
      如此一来,振华家里今年就多了十亩地。
  
      振华和宜兰也不反对老爹的安排,种田人嘛,辛苦一点也不算什么。不勤劳,怎么致富?
  
      但是赵成海不会操作拖拉机,所有的耕地打场,都得振华去做。有时候振华忙于村务工作,宜兰就亲自上阵,开着拖拉机耕地,弄得满身泥水,泥猴子一样。
  
      振华虽然劳累,但是家里有全套人马,可以协调起来。
  
      庄小蝶就惨了,田地里的事,几乎靠她一个人。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乡亲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和研究。
  
      庄小蝶忙不开,来不及将油菜秸秆挑回自己打谷场脱粒,干脆在田地里给油菜脱粒。
  
      她等到油菜秸秆晒得枯焦之后,就在地里收拾一块空地出来,铺上塑料雨布,在雨布上面,用连枷捶打油菜秸秆。这样的话,就免去了把油菜秸秆挑回家的工序,也不用收拾打谷场。
  
      脱粒完毕以后,庄小蝶将油菜籽收拾出来,油菜秸秆便就地焚烧,付之一炬。
  
      八岁的齐帅,放学的时候,也被庄小蝶带在地里干活,将油菜秸秆搬运到雨布上。
  
      庄小蝶带着婆母和儿子,一天下来,也能脱粒二亩地的油菜。
  
      东湾村的乡亲们看见庄小蝶这样操作的效率更高,也纷纷效仿,都在田地里给油菜进行脱粒,然后将秸秆焚烧。
  
      振华后来回想,觉得东湾村大规模的秸秆焚烧,就是从庄小蝶开始的。
  
      十年前还被庄稼人看作宝贝的农作物秸秆,现在变成了累赘!
  
      振华家里今年多了十亩地,加上沼气池供应沼气,用不了那么多草料,于是也焚烧了好几亩地的秸秆。
  
      每次看见那熊熊的火光,振华心里都觉得很得意,不忘跟老爹调侃两句,以报当年烧六谷秸秆被老爹追打之仇。
  
      一季农忙,振华几乎累到虚脱。
  
      家里的二十多亩地,还有庄小蝶的十几亩地,全都是振华翻耕犁耙的。插秧的时候,又要打水灌溉,又要挑秧苗运送到各个田里。还时不时地被乡亲们找去维修柴油机,帮忙调试犁耙设备。
  
      有时候睡到半夜,乡亲们的水泵坏了,都来敲门找振华。耕种要抢天时,打水灌溉,都是连天带夜进行的。振华也从不推辞,随叫随到,及时帮助每一个乡亲。
  
      宜兰和婆母翠红也辛苦,二十亩的水稻,都是她们俩弯腰低头,一棵一棵插进田里的。
  
      端午节过后,农忙渐渐结束。
  
      县人武部来了通知,让振华参加一个培训会议。
  
      振华和乡里的武装部长同行,来到县城的时候,不由得感叹:“城里人真好看!”
  
      部长一愣,皱眉道:“振华什么意思?你长这么大,没见过城里人?”
  
      振华一笑,说道:“农村农忙了一个多月,我每天看到的,都是浑身泥土灰尘,蓬头垢面,穿着旧衣服的乡亲。现在来到城里,看见这干干净净穿着鲜艳新衣的城里人,两相对比,冲击感太大了!”
  
      部长也噗地一笑:“原来是这样!谁叫你当初读书不用心?要是考上大学,现在也是城里人啊!”
  
      振华耸耸肩:“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吆喝,诗人呐!”部长哈哈大笑,又说道:
  
      “不过你留在家乡,也给家乡做出了很大贡献。乡里的干部们经常私下议论,说你是河东乡最敬业的村干部,工作认真踏实,对群众热心,也能圆满完成上级的任务。好好干吧振华,你有前途的。”
  
      振华一笑:“家乡有前途,我个人才有前途,乡亲们才有前途。”
  
      一转眼,香港回归的日子到了,举国欢腾。
  
      庄小蝶来振华家里串门,叹息道:“香港都回归了,怎么齐磊还不回归呢?”
  
      宜兰笑道:“到时候都要回归的,别着急。我猜啊,齐磊一定憋着一口气在挣钱,说不定哪一天,忽然就开着奔驰宝马,拿着大哥大回来了!”
  
      庄小蝶一笑:“俺不想他开着奔驰宝马,只想他平平安安地回来,还清了家里的欠债,粗茶淡饭过日子就好。还有什么大哥大,俺也不稀罕……”
  
      东湾村没有传呼机时代,也没有大哥大时代,但是终于在九七年,进入了电话时代。
  
      电话线从镇上延伸过来,开户一千两百块。
  
      振华很想装一部电话,但是老爹不太同意。宜兰也觉得需要一部电话,所以帮着振华劝说公爹。
  
      赵成海可以反对儿子,却不好跟儿媳说什么,他也知道儿媳这些年不容易,为这个家庭付出许多,于是同意了装电话的事。
  
      电话装起来以后,振华却发现麻烦不断。
  
      整个东湾三组,每家每户有事,电话都打到振华的家里,让振华去通知。振华差点跑断腿,变成了全村人的通讯兵!
  
      隔壁响大爷有钱,却老奸巨猾,就是不装电话。别人找他,电话打到振华家里;他找别人,也从振华家里打电话。每到月底,响大爷就送二斤肉过来,给振华算电话费,弄得振华哭笑不得。
  
      秋后,盼盼上学了。
  
      这时候的蒹葭和金奎、齐帅、宋立鑫,已经上了三年级。
  
      蒹葭一直是班长,品学兼优,学习上的事几乎不用振华操心。宋立鑫和鲁金奎也不错,比班级其他孩子优秀许多。
  
      唯有齐帅,让振华伤透了脑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