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二百五十二章 战略大师赵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属于中行说的时代结束了,没有匈奴人在乎他的死活。只有几个身份稍稍高一些的汉人关注着他的结局。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成事。
  就拿中行说来说,他的悲剧结局纯粹是咎由自取的结果。
  匈奴人包容心强也好,求贤若渴也好,大单于庇护也好,都不是自己得罪贵族阶级的理由。
  而大单于对他的庇护,全部来自于他那点拙劣的战略思想和理政能力。
  后世有人评价中行说为战略大师,其实他离战略大师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行说对匈奴的战略举措,无非就是两点:抵制汉朝的文化入侵,坚持对汉人的侵略,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让汉匈开战。都是为了他那点阴暗的复仇心理。
  现在看来,中行说不过就是一个卑劣的小丑,不仅汉人对他恨之入骨,匈奴人对他也是弃之如敝履。
  匈奴王庭在以前对中行说的重重庇护,是因为他们需要中行说这样一个“读书人”为他们出谋划策。
  而现在敢于随便找个借口将中行说拉去献祭,是因为匈奴人迎来了自己真正的战略大师——赵信!
  赵信原先是匈奴的一个小王,说起来和立尤姜差不多。
  在一次战争中,投降了大汉。
  赵信这个名字,也是投降了大汉之后才改的。
  说来也奇怪,在匈奴没有什么建树的赵信,投降大汉之后屡立战功,职位节节攀升,等到卫青北伐匈奴之时,已经是可以和李广并列的将军之一,时任前将军。
  甚至赵信比李广还要强,封为翕侯。李广可是终其一生都没有封侯。
  不过随卫青北伐匈奴的一战,也是赵信为大汉征战的最后一战。
  在这一战中,赵信率军遭遇匈奴大单于伊稚斜主力,不幸全军覆没,战败之后投降匈奴。
  投降匈奴之后,赵信深受伊稚斜信赖,不仅封赵信为次王,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赵信。
  赵信对大汉的军队配置和作战方式非常熟悉,很快地就为大单于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在赵信的建议中,匈奴人胜在机动性强,在草原和大漠中的生存能力强。而大汉胜在武器装备强,后勤组织能力强。
  如果匈奴人围绕一城一池,和汉人展开争夺战,攻坚战,那么肯定是必输的结果。
  抛开战士个人素质不谈,光是大汉强大的后勤能力,就可以把匈奴人消耗得干干净净。
  于是,赵信提出了收缩战线的建议,就是战略性放弃漠南,收缩到漠北。只以袭扰战为主。
  如果汉军的主力穿过大漠达到漠北,那么匈奴人就可以集中主力和汉人决战。
  因为,穿过大漠的汉军没有了补给,战斗能力会大幅度下降,到时候就可以杀得汉军片甲不留。
  若干年以后,匈奴人真的等到了这一刻。
  如果汉军的将领不是卫青,那么赵信的战略真的会轻易得逞。
  伊稚斜虽然不忍心放弃漠南,却也不得不听从赵信的建议。
  匈奴人之所以强盛了数百年,便是因为挛鞮氏在几百年间没有出现过昏君。
  从雄才大略的冒顿开始,一直到英勇神武的伊稚斜,无不是有勇有谋的君主。
  贤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都能听进去好的建议,而不好的建议大多都可以摒弃。
  赵信投靠匈奴献策之后,中行说依旧在鼓吹自己的战争理论,极力地鼓吹匈奴人应该不遗余力地攻打大汉。
  渐渐地,伊稚斜也看清了中行说的嘴脸,在中行说的眼中,根本就没有匈奴人的利益。
  匈奴人历次抢劫大汉,其实都是因为匈奴地遭了灾。不管是旱灾,还是雪灾,都可以造成牛羊大面积死亡,草场大面积收缩。
  一旦到了这个时候,匈奴人就需要劫掠大汉为自己补给。当一个人快要饿死的时候,他根本就不在意如何获得食物。
  打劫要死人,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打劫可能会死,不打劫也要死。冒死打劫,还能有一线生机。
  于是,对匈奴这种偷袭式的打劫,大汉几乎没有一次可以成功防御的。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尤其是卫青迅速成长成为领兵大将之后,大汉不再是收缩防线防御作战,而是主动出击,捣毁匈奴人的聚居地。
  大汉的一个郡,被掳掠几千人,粮食被抢一通,通常两年时间也就恢复了。
  地里的粮食一年一熟,两年之后就会有余粮。
  至于人口,汉武帝刘彻年年扫黑除恶,抓到的人全被发配到了边疆。诺大一个大汉国,几千人并不是什么问题。
  而对于匈奴人来说,情况就大大地不同了。
  整个匈奴人口,仅仅相当于大汉的一个郡,匈奴人即便是在最最强盛的时期,也只能勉强凑足三十万人的军队。
  因此,每被卫青捣一次老窝,对匈奴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最最直观的,便是白羊王和楼烦王。白羊部落和楼烦部落,仅仅是被卫青大迂回抢劫了一次,直接导致部落溃散,白羊王和楼烦王失去了自己的部族和土地,流亡到了匈奴地,只能继续当自己有名无实的“大王”。
  结合汉匈之间形势的种种变化,伊稚斜知道赵信的意见是正确的,于是在踩中行说的时候,更加地拔高了赵信的地位。
  然而,如果说赵信的战略思想仅此而已的话,他还没有资格成为战略大师。
  赵信真正的战略贡献,是经略西域。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只有三个人知道西域的重要性的话,那么必然有一个是赵信。
  另外两个,分别是张骞和马括。
  就连即将要征伐西域的汉武帝刘彻,此时此刻其实并不知道西域有多么的重要,以及会给大汉带来什么。
  毕竟,张骞带回来的信息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和转述,刘彻甚至怀疑张骞对西域的描述中掺杂了水分。
  赵信经略西域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殖民主义。
  西域现在已经笼罩在匈奴人的铁蹄之下,匈奴人去西域也仅仅是抢劫而已。
  甚至匈奴人觉得,抢劫西域还没有抢劫大汉来得爽快,于是西域在匈奴人眼中的地位并不十分地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