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四十二、批准开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马括早就该想到了,只是一直没有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
  被安置到少府,又是担任考工令丞,马括觉得刘彻就是让他来搞发明创造来了。
  可是罗杰夫的尚书算怎么回事?
  难道要把罗杰夫培养成宰相不成?显然不可能。
  直到今天,桑弘羊说了他们的官职只是挂个名字,他们真实的工作是辅佐桑弘羊。
  知道忽然想到了自己是“少府”的官员。
  少府是什么地方?
  这是给皇帝当管家的地方。
  桑弘羊为什么出名?
  因为搞经济有一手。
  自己身为穿越者这个“大杀器”,为什么被安在这个地方?
  并且,刘彻暂时也没了动兵的打算……
  综上诉述:刘彻没钱了。
  打仗就是打经济,自古就是如此。
  而历代富国强兵者,无不是有大魄力的领导者,牺牲眼前的利益去换去长远的利益。
  比如现在的刘彻,看似不计成本地打仗,却在竭力地拓展着华夏民族生存的空间。
  秦皇汉武之后,也基本奠定了华夏国的版图。
  之后的历代君主,只要是版图没有秦皇汉武之大,便不敢称自己为“大一统”政权。
  而刘彻,几乎已经把帝国的潜力压榨了个干净,如果再强行征战匈奴,恐怕匈奴还没灭亡,大汉自己就把自己给玩死了。
  马括心道:“刘彻怕不是还想要考验一下自己的政治智慧吧?
  有什么想法还不跟自己说,非要让自己去揣摩。心累……”
  想归这么想,马括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马括问道:“桑大人,我们想要上书,不知需要去那里?原本以为小罗管着尚书,可以自己往上递折子,结果现在……”
  桑弘羊道:“你们有什么话,我可以帮着传达。要是想递折子,也可以交给我。”
  桑弘羊是刘彻的大会计,每天见刘彻面的次数比丞相都多,帮忙递个折子传句话,根本就不叫个事。
  更何况,刘彻还专门吩咐过,让桑弘羊照看着点马括和罗杰夫,他们有什么想法的话,要及时传递给刘彻。
  有了桑弘羊这句话,马括心里踏实了下来。
  结合今天分析的情况,马括大致也知道折子该怎么写了。
  自己的目的,是想要收拢野人去开发自己的封地,但是直接这么说,刘彻肯定不同意。
  想要劝说别人满足自己的目的,那么一定要营造出一种双赢的局面。
  不然别人凭什么帮忙?
  ……
  告别了桑弘羊,马括和罗杰夫去到了自己的房间内写起了奏折。
  身为六百石的官员,他们俩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地点。
  虽然地方不大,好歹也是一个单间,就图个安静。
  “臣知一些耕种之法,可使田亩产出翻倍,而不用轮耕。恐记不真切,需得一地实验。承蒙陛下封爵赏地,臣愿为先驱,在封地试之,一旦成功,助陛下推行天下,丰我国库。
  然臣之封地乃荒地,开荒耕田需亟需人手。臣知上林苑内诸多野人,流离失所,欲收拢之,亦可为我增加民力,望陛下恩准。”
  奏折怎么写,马括并不知道。
  这封奏折,完全就是一篇后世的请示报告。
  在国企工作,凡事都要打请示,而请示一般也有固定格式。此刻照搬过来,倒也看不出什么违和之处。
  马括的理由很简单,直接说了自己有办法让耕地的产量翻倍,同时不用轮耕。
  要知道,这个时候没有化肥,很多土地都是需要轮耕的。
  好一些的土地,种两年,歇一年。差一点的,种一年,歇一年。更差一些的,种一年,要歇两年。
  所以,别看有的人作用一百亩土地,其产量恐怕还不如后世的十亩地。
  而种一百亩土地付出的劳动,和种十亩土地付出的劳动,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马括先用大诱饵打动刘彻,然后再引出自己想要收拢野人的目的,算是合情合理,想必刘彻不会拒绝。
  在定襄的时候,马括没少读书写字,一手书法不说有多么的好,至少在这个时代已经可以拿得出手了。
  至少刘彻拿到奏折的时候,看着很受用。
  刘彻坐在暖阁之中,拿着马括的奏折看了好几遍,依然盯着奏折。
  不知是还要再看一遍,还是在思考着什么。
  刘彻下首,坐着桑弘羊,卫青,东方朔等近臣,等着刘彻发话。
  这些人组成了小班子,绕过了政府,决策起来效率更高。
  刘彻的这个小班子,有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没有老旧勋贵。
  朝堂上的官员们,很多都是老旧勋贵,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刘彻据理力争,而不顾政策是否真的对帝国有利。
  在朝堂上,刘彻觉得处处掣肘,早就不想跟那帮老油条一起扯皮。
  所以,刘彻专门成立了自己的内朝。
  内朝之中,以大将军卫青的地位最为尊贵。
  “诸位爱卿觉得马括的奏折如何?”已经亲政多年,刘彻的王霸之气早已展露无遗,说出的话不容置否。
  卫青道:“臣以为,马括之计可行。只是野人的招募,要掌握分寸。”
  刘彻道:“哦?卫青此话何讲?”
  内朝之中,只有刘彻和卫青知道马括和罗杰夫穿越者的身份,刘彻最在意卫青的看法。
  更何况,卫青是刘彻现在最为倚重的人,最希望看到卫青能和自己是一条心。
  卫青道:“马括有些新鲜玩意,必然是真的。他记不真切,恐怕也是八九不离十的。他的封地不大,让他折腾折腾也无妨。只是野人虽不入户籍,却也是我大汉之人。聚集得多了,要谨防被有心人利用。”
  显然,卫青坚定地站在刘彻一边。
  刘彻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卫青的说法。
  几十平方公里的封地,在后世普通人眼里,已经算是非常之大了。
  然而在这些勋贵眼里,动不动坐拥一个县,上千平方公里的封地,还真没把马括几个人的封地放在眼里,折腾折腾当然无所谓了。
  殊不知,在长安三辅,光是有名有姓的侯爷就有几千个,封地大的还真轮不到马括。
  刘彻又问道:“桑弘羊,你怎么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