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980.惩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林月雅可以不把这些事情当回事儿,但周方远不行啊。
  
  他万万没想到,居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在自家的微博里面,自己的女人居然遭到了网络暴力!
  
  作为一个重生者,周方远对互联网,尤其是微博上面的而各种网络暴力,简直不能更熟悉。重生一世,为什么对QQ一直放任不管,任由小马哥去发展,反而非要把微博抓在自己手里呢?因为这里在未来十年里,都是无数人网络撕逼的主战场。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居然是自己身边的人遭了秧。
  
  一方面是葛晓红(保镖)没有及时将相关的信息提供给他,另一方面,也是周方远自己大意了。,按理说他平时都会看看微博的,就是随意翻开看看,他本人自己不会随便去玩控评。然而最近一段日子吧,前面是世界杯,后面连着参加两档节目,加上集团的一些工作,他就这么大概半个月没上微博,结果就闹成了这个样子。
  
  说实话,看到视频里林月雅被各种“关心”,周方远真的都快要吐出来了。
  
  而视频后续在网络上的发酵,虽然网友大抵上分成两派互掐,可终究还是骂的那一派人多。人们各种跟风,似乎林月雅不接受邓杰的追求,不接受班里面同学的帮助,就是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一般。
  
  这是什么,这就叫网络暴力!
  
  网络时代就是这样,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引发了各式各样的争议,网络媒体成了舆论的聚集地,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围观群众就坐不住了,忍不住要凑热闹,引发话题巅峰。
  
  现在的网络平台上,有很多喷子和一些三观不正的人,戾气太重,有些人名目张胆的进行人身攻击;有些人当做撕逼、博眼球的工具;有些人被人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己的判断;除了获取必要的信息之外,活像一个泼脏水的地方。
  
  而真正让人觉得可怕的是对于一些恶意的观点,有一大部分人会点赞附和,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一有事件发生,网友们就焦急的等着看看主人公周围朋友的反应,没有回应就会遭到轮番炮轰;以及发生灾害时,有明星没有捐款就破口大骂人家没爱心。这种逻辑真的是“一言不和就骂人”,成为一种道德绑架。
  
  围观的吃瓜群众也都是闲的没事干,瞎参与别人的事,有在网络上攻击他人的时间,怎么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用自己的观点评头论足,想要试图说服所以和你三观不和的人,动辄带脏话和侮辱的字眼,这种行为十分幼稚,像人家幼儿园小朋友吵架一样。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当有一个新的消息出来,所有的的媒体都是第一时间争相报道,还有长时间的后续发展报道,其中有大部分的信息都是重复冗余的;身为一个自媒体圈里的小作者,我很理解借助热点发表看法得到更多关注的心理,所以会有很多作者写同一个话题,不过这些都会让我们审美疲劳,也总有一天我们会厌倦这种无谓的网络狂欢,想要逃离。
  
  其实,对待网络暴力,不管是当时人还是观众,最好的态度都是沉默。
  
  对于敏感或是悲哀的话题,是不适合拿出来大肆宣传的,会增加当事人和身边家人、朋友的痛苦。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发声的时代,也是人人都会被笔诛墨伐的时代,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难以理性而不偏颇的评论对错,不要盲目的站队,妄下判断,轻易否定一类人;最好的回击是沉默,不评价不言语,因为你不管说什么,都像是在标榜自己。
  
  哪怕试图用平静的文字来叙述,也无法逃脱这个嫌疑。网络暴力确实对很多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影响,但是无需理会;就像你在街上被一条狗咬了一口,你会回咬一口吗,当然不会。
  
  对于低劣的物种,如果你已相同的方式还击,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和风度,还会引发变态和精神病的嫌隙,和狗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么对于低俗的言论,和不能明辨是非的人,这是一个道理,不用恨他们,而应该替人悲哀,他们的人生恐怕只剩下满满的恶意,丝毫没有光明。
  
  网络上有两种羞耻,一种叫人云亦云,另一种叫恶语伤人。互联网给了所有人可以随意发声的权利,但同时也滋生了无数“擅长”在网络上攻击谩骂他人的键盘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一个网名叫菲妥妥_穆修修的女孩儿,反正周方远是记得的。前世,女孩在微博上发了一封遗书。写这个遗言的原因是因为:她父亲公司经营出现问题,以自己及家人名义借下不少高利贷。结果可想而知,最终众叛亲离,不堪重负,一家三口选择轻生。好在这次轻生被及时救下来了,也准备回到京城好好生活。
  
  女孩儿也发了一条动态,其中说道:“对不起,让你们担心了……我爱这个世界,因为世界上还有你们。”到这里,本应该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网友们齐心协力拯救了三个人的生命。
  
  然而10天后这家人再次轻生,这次他们没有向外界发出任何求救信号,等发现之后只有她母亲一人活了下来。
  
  重新翻看女孩儿的动态,下面各种谩骂的评论随处可见,还都是超高赞的评论。当他们第一次自杀被救下来之后,键盘侠们开始了他们的行动,质疑、谩骂、侮辱、攻击,劈头盖脸的砸了过来,甚至当事人的所有私人信息都被贴到网络上。
  
  终于,这位年轻的女孩儿和她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网络暴力的那一群人,会有罪恶感吗?肯定是没有的,他们不会觉得这个结果是因为他们造成的,他们会再次等待下一个值得他们“出手”的人。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澳洲14岁童星艾米、南鲜女星雪莉……
  
  生命真的很脆弱,内心再怎么强大的人,都经不住互联网的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谩骂、诋毁、藐视、嘲讽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攻击别人,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表面上看语言暴力似乎比直接伤人要“斯文”一些,但事实上语言暴力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却更加深刻且持久。
  
  语言暴力往往离不开“键盘侠”这个群体。事实上键盘侠并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国家的网络平台,国内外各大平台都有键盘侠存在。他们喜欢跟人抬杠,喜欢有意或无意的侮辱嘲讽别人……并以此当做自己的乐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多的“擅长语言暴力”的键盘侠?我认为原因分为两部分:主观部分和客观部分。
  
  主观部分的话,很简单,因为这类群体希望在网络上获得现实中难以获得的认可。
  
  这类群体的主要特征就是生活中胆小怕事,遇事就跑。但在网络上却是“见义勇为”、“正义感极强”。生活中曾经遇到够能使其道德心理扭曲的事情,极其喜欢争强好胜,喜欢不理性的发表极端观点。
  
  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比较差,喜欢吵架,而且言论低俗、不堪入耳。现实生活中很少得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但网络世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当“舆论领袖”的地盘。
  
  缺乏理性,却又极度喜欢发挥自己好辩的本性。
  
  一般正常人如果关于某个问题有争议,那就肯定会产生辩论。正反双方据理力争,讲道理、拼逻辑。但这些群体并不理解道理怎么讲,他也不会跟你讲道理。他们不考虑任何后果,发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念头通达”,用无穷无尽的谩骂攻击别人。
  
  对于某个事件,他看到了片段内容,于是开始和所有与他意见相左的人吵架。因为他的生活、他的经历让他非常喜欢跟人辩论。生活中不敢,但网络上则可以放心大胆的发言。往往觉得自己正义感十足,事实上是他们自己思想与性格不成熟。
  
  他们这叫辩论吗?不,这叫吵架。语言暴力本身就是吵架,事件主人公就是他们唯一攻击的对象,当事人将承受成千上万的谩骂攻击。辩论是要证据做支撑的,吵架则不需要。
  
  客观原因的话,主要还是因为互联网的非理性和匿名性。
  
  诚然,互联网很早及开始了实名制,所有网络用户必须通过实名制认证之后才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这个举措也是为了减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提醒所有网民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事实上即便到现在还是有很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