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105章 风雨汇江南 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闫鸿基手中的这本册子其实一本港基集电内部的企业期刊,期刊的阅读者都是远嘉大会议成员和远嘉中层管理人员,在远嘉内部大致能算得上是接近中等层次的保密资料。
  
      比如在目前的平面显示行业,液晶,等离子,oled等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室试制品都已经出现,以日本财团为代表的国际电子巨头正在跑马圈地。
  
      如果把OLED显示屏技术拿给梁远,某人自然知道这玩意前程远大,远嘉早晚得入手,但如果拿一篇研究某种自发光有机体的论文给梁远看,梁远很可能就蒙圈了。
  
      这个世界上能发光的有机体简直太多了,比如萤火虫,梁远这种非专业人士几乎不可能知道oled显示屏的核心关键技术是什么。
  
      梁远虽然能说出未来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实现这种生活所需要的前置科技树到底是哪些梁远可就搞不清楚了。
  
      这份册子上所登载的内容,也是梁远这几年来和苏良宇、简志康等人对未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所进行的陆续思考与交流。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份和远嘉战略方向息息相关的文章。
  
      和闫鸿基手中的那份满是淳朴气息的《1958年沪城知识分子座谈会对未来的展望》不同。
  
      《传感城区、数据都市》在列出未来生活的模样之后,会把支撑这种生活所需要的前置技术和行业做以介绍。
  
      这份技术介绍也是十分简略的,完全不涉及具体的技术细节,否则别说什么一本小册子,哪怕搞个中等规模的图书馆都装不下。
  
      当然,就算没有具体的技术细节,《传感城区、数据都市》中的先进技术也是基于现实的可研发技术,在这个年代的科研人员眼中最多是带了一丝科幻色彩,绝对没有类似万能机械这种纯粹的玄幻产物,来体现未来科技的先进。
  
      虽然梁远透露了不少关于未来的真实场景,但某人是一点泄密都不怕的,数字时代虽然是建立在电子硬件的基础之上,但能愉快生存下来的伟大公司都在软件上有着杰出的成就。
  
      而对于软件来说,用户体验就是最王牌的杀手,比如硬件研发水准几乎顶级的索尼由于许多反人类设计的缘故,在新世纪之后从电子消费领域全面溃败,在某人穿过来之前已经沦落到靠信仰生存的地步。
  
      对于即将到来的数字时代,完全不可能会有比梁远更好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哪怕是相同的研发方向和产品,别人需要试探着猜想用户到底喜欢什么,而梁远是真的知道用户到底喜欢什么。
  
      正是有着这样的底气,这本由梁远和苏良宇,简志康等人陆续讨论出来的叫做数字时代的港基集电内部期刊,在整个远嘉中层都流传的很广。
  
      闫鸿基翻过写着《传感城区、数据都市》的标题,一排很直白的话语映入眼帘,哪怕闫鸿基已经翻过了许多遍,但每次看过,心中都会涌动着一些莫名的情绪。
  
      《数字时代》——港基集电内部期刊。
  
      我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理想,更不是为了领导世界,而是为了拿钱回家给老婆。
  
      ——李远铃。
  
      南湖科技园的李总师就是这么牛13,整个远嘉的男性员工都在其雌威下瑟瑟发抖。
  
      梁远直接借鉴了华为的企业文化,把老任的这句名言当做远嘉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那部分,然后把说出这段话的黑锅丢给自家老娘去背。
  
      当然,有失就有得,自从集团期刊把某人借鉴过来的这段话语当做期刊的二标头之后,每次期刊发行日,看过期刊的两个丫头待梁远就会格外的小意温柔。
  
      说起来远嘉的企业内部有个极为有趣的地方,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期刊的封面肯定是期刊的名称,然后才是目录、文章什么的。
  
      但由于两个丫头心疼梁远,往死里打击废话公文的缘故,整个远嘉的公文节略盛行,从公文的第一页第一行起,就必须是公文最精华最核心的部分。
  
      这个风气被两个丫头有着很大影响力,负责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总裁办发扬光大,直接导致了港基集电的内部期刊以一种十分另类的方式排版。
  
      《数字时代》这个正经八百的期刊名字,被放到了第二页,而这本期刊内容中最核心的文章《传感城区、数据都市》则一目了然的放在了期刊首页。
  
      对于闫鸿基来说,哪怕仅仅是阅读了这么一本不算厚实的企业内部刊物,这家叫做港基集电的企业所反映出来的细节和企业气质闫鸿基从来都没有见过。
  
      说起来,当初《数字时代》这份刊物的来历十分蹊跷。
  
      五月初的第一个周末,闫鸿基和往常一样早起去市政府加班,进了办公室之后,发觉平时摆放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的案头上多出了一本有着黑色封皮的册子。
  
      作为共和国最大经济城市的市长,能进闫鸿基办公室的东西差不多都是经过千挑细选后送上案头,如果没有大意外很可能会保持几年不变样。
  
      现在,在闫鸿基不知情的情况下冷不丁出了个新东西,顿时激起了闫鸿基的好奇心。
  
      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刚好是港基集电企业内部期刊《数字时代》的首个发行日,期刊的创刊号上用飘红的头号字体写着:数字时代的第一块基石已经就位,热烈庆祝智能纽扣中试成功。
  
      中试是中间实验的简称,通常代指某种商品或者技术从实验室生产走向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一般来说,中试成功的产品基本上已经具备了批量工业化生产的条件,完全可以视为项目已经研发成功。
  
      但相对于成熟的工业化大生产,商品在成本,良品率,成品稳定性等方面还有着巨大的进步空间,中试成功之后开发团队也会把精力向这个方向集中,短需半年多则一年商品将正式具备工业化生产的所有条件,可以上生产上市。
  
      《数字时代》首次发行时,刚好赶上TM卡研发成功,这期杂志的主要内容当然会以介绍智能纽扣为主。
  
      港基集电给新型芯片起了一个很未来的通俗称呼——智能纽扣,倒是海外注册专利时梁远依旧选择了这玩意曾经的美国式名字(Touch Memory)。
  
      闫鸿基的注意力当时就被智能纽扣这四个字抓住了,对于港基集电这家隐藏在国内传呼生产商和营运商背后,悄悄搅动了整个共和国通讯领域的企业,闫鸿基是相当的好奇。
  
      用了半小时的时间通读了整份期刊之后,闫鸿基的心里掀起了滔天巨浪,原本看到那个夸张的飘红标题时所带来的一丝轻视不翼而飞。
  
      喊来秘书之后,闫鸿基又被一个更大的“惊喜”砸到了,据秘书说,这本《数字时代》是中央办公厅通过民航快运指名送到闫鸿基的办公案头。
  
      然后,一向淡定的闫市长也有些蒙圈了,这事儿简直超过了正常的政治逻辑,能做到这一点的其实是哪位几乎毋庸置疑。
  
      那位真正的一把手大Boss怎么可能有心思来关心一位市长的案头读物,就算共和国最大经济城市的市长也不成。
  
      共和国的官场向来以筛子著称,只用了五天时间,闫鸿基就知道通过中央办公厅渠道,有资格在五月初看到这份《数字时代》的市长和高官不超过两手之数。
  
      京城,沪城,羊城,特区,岭南省,辽宁省,海南省,闫鸿基所知道就只有这三省四市。
  
      自此以后,每半月一份的《数字时代》期期不落的出现在闫市长的案头,奉Z读书的闫市长几乎能把每期《数字时代》的内容都倒背如流。
  
      从五月起至今,《数字时代》已经发行了四期,由于翻过许多遍的缘故,闫鸿基知道《传感城区、数据都市》其实是个很长很长的系列文章,文章的目前只是围绕着港基集电的智能纽扣作应用场景的设想。
  
      但仅仅四期期刊过去,闫鸿基觉得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门已经在自己面前徐徐打开。
  
      闫鸿基在这四期期刊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就是基于智能纽扣的数字化钱包体系。
  
      用期刊里的展望来形容,随着智能纽扣的成本快速下降,五年之内,一个不需要现金的社会即将到来。
  
      梁远把未来的二维码和智能手机扫描体系篡改成智能纽扣极其读卡器,把显示直观账户余额的支付宝钱包、微信钱包、银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