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289章 天价预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英国的狗仔一如既往地疯狂,罗杰几人从一下飞机,就被狗仔缠上了。
  而在太平洋另一端,二十世纪娱乐和环球唱片联合起来,早早地将“一亿专辑总销量”的口号打了出去。
  虽然实际的销量还差一些,但谁都知道,最多不超过一个月,这个口号就会变成真的。
  北美唱片业协会、IFPI等销量认证组织,也在收到了大笔的申请费之后,紧急开始对乐队的唱片销量进行确认和审核。
  在有了这样一件堪称“核武器”的王牌在手,交付公关团队的经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追加了一笔资金。
  在原有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娱乐、环球唱片分别掏出了100万美元,乐队又额外追加了300万美元,将总预算推上了1500万美元的天价。
  对于非四大,或者说三大通奖的公关来说,1500万美元堪称恐怖。
  ——最佳新人虽然也是通奖之一,但分量实际上还不如稍微重要点的分类奖项。
  指望一座留声机,赚回1500万美元是不可能的事。
  二十世纪娱乐和环球唱片也不是来做慈善的,自然不可能无限制地投入。
  尤其是环球,对于环球唱片这个发行方来说,格莱美能够为乐队带来多少粉丝,多少名气,都是毫无意义的。
  能为《黑色》专辑带来多少销量,如何控制投入,这才是环球唱片唯一在意的事。
  二十世纪娱乐考虑得更多一些,比如格莱美对乐队名气加持之下,后边的几张专辑会有多少销量增长等等,这些收入,二十世纪娱乐是可以分享到的,但同样也不会毫无节制地砸钱进去。
  这笔预算中,至少有900万美元,都是乐队自己掏的腰包,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确保能够获奖。
  投入太高,《黑色》专辑亏钱?
  罗杰三人压根不在乎。
  这又不是一锤子买卖,一座留声机能够为乐队带来多少粉丝?
  这都是可以切切实实转化为收入的。
  对于明星而言,粉丝数量和粉丝粘度就是最重要的基础,其它什么都是虚的。
  粉丝越多,名气越大,乐队未来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只要有足够多的死忠粉丝,音乐节或者其它演出的出场费就可以喊出高价,广告代言的费用也会相应上涨。
  就连自己做巡演,门票都可以卖得更贵一些。
  和这些潜在的收入相比起来,在格莱美上投入数以百万计的公关费用,绝对是值得的。
  依照罗杰前世的记忆,到了后世,粉丝甚至都成了一门生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在精准地定位和推广之下,甚至能够精确到花一百万美元可以买来多少个粉丝的程度。
  这不是所谓的【流量明星】那种弄虚作假的数据,而是真实的粉丝数量。
  一个普通粉丝能贡献多少消费、死忠粉丝又能贡献多少,这些数据也是可以切切实实计算出来的。
  不过即使到了二十年后,能做到这一步的明星,或者娱乐公司,也是极少数。
  而在这个年代,更多的,还是较为粗放式的经营和宣传。
  格莱美具有投票权的会员足足有两万多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投票。
  而且在投票选择上也有限制,摇滚虽然是一个大类,但实际会在这个分类投票的会员数量也就一半左右。
  而再去掉那些选票要留给自己、朋友的会员,可供公关的选择范围就更小了。
  但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为了争夺数千名会员手中的选票,乐队所雇佣的公关团队,从进入十二月,就开始了疯狂的电话轰炸。
  “你好,奥本先生。我是帕妮丝,我们在上周见过面的,您还记得吗?”
  坐在办公室里,帕妮丝-格里芬正在打着不知道第几个电话。
  尽管由于隔着电话,滔滔不绝说了一整天的缘故,嗓子非常的难受,但帕妮丝-格里芬的语气依然和拨通第一个电话时一模一样,每一个音调都像是经过最标准的处理,带有极强的亲和力:“我们给您的《黑色》专辑您听过了吗?这张专辑真的很出色,您应该尽快听一下。”
  “什么?您没有播放设备?抱歉,这是我们的工作失误。您现在在家吗?我马上派人给您送去最新的CD播放器。”
  哪怕是隔着电话,帕妮丝-格里芬的脸上依然带着极具亲和力的微笑:“不,当然不会收费,这是我们为您收听《黑色》专辑提供的设备,不用收费。等您什么时候不用了,再还给我们就是,这完全符合格莱美的规定。”
  “好的,我马上就派人去,很快就到。”
  挂掉电话,帕妮丝-格里芬对旁边的工作人员说道:“去仓库提一台家用CD机,送给哈里森-奥本。地址?地址在电话簿里,这还要我给你找吗?!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干活!”
  冲着工作人员发了一通脾气,将一整天积郁下来的脾气发泄掉之后,帕妮丝-格里芬整理了一下头发,脸上又挂上最标准的微笑,拨通了下一个号码:“您好……”
  像帕妮丝-格里芬这样,不断拨打电话,轰炸一个个会员通讯录的,在整个团队中足足有二十个人。
  这些人的任务,就是不断给每一个会员拨打电话,要求对方去听《黑色》专辑、为《黑色》专辑投票。
  公关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
  必须要掌握好其中的尺度,既不能越界,以免适得其反,又不能太过保守,否则公关的效果几乎等于没有。
  而且根据会员的影响力不同,送出的“礼物”也有所区别。
  如果给每一个会员都送上最昂贵的黑胶唱片机和顶级环绕音响设备,哪怕是世界首富,也经不起这样的开销。
  按照会员对投票权的影响力不同,公关团队经过大量的调研,将格莱美会员分为了不同的等级。
  在没有价值的会员上不会浪费任何时间和精力,而根据会员的影响力、拉票成功的可能性不同,又会制订不同的公关策略。
  比如说那些没有任何影响力,只有自己手中选票的会员,无论是送出礼物的价值,还是花费的时间、精力,都要低很多。
  例如在送上的礼物中,就是严格遵守格莱美规定的普通香槟、数十美元的工艺品、CD唱片、以及价值不超过二百美元的播放设备。
  而对那些具备强大影响力,几个电话就能拉来数百张选票的核心评委,公关团队做的工作就要多得多。
  除了打擦边球的名贵香槟、订制工艺品、豪华黑胶唱片和昂贵的播放设备以外,公关团队还为极少数影响力巨大的评委量身定做了特别的公关策略,以求满足每一个人的“特殊”要求。
  像是【A】乐队为了讨好某个核心评委,绕了几个大圈子,通过罗杰,将西奥多签约的亨利-戈麦斯送到那位评委下榻的酒店中,就属于这一类。
  当然,值得这么大费周章的,也只有极少数影响力巨大的评委。
  除了正常的公关之外,各种各样的交易,在颁奖季也是层出不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A想要摇滚类的奖项,B想要流行类的奖项,两方就很有可能达成合作,我号召我的朋友给你投票,你号召朋友给我投票等等。
  罗杰三人和【A】乐队,就达成了这方面的默契,【A】乐队拿走最佳摇滚乐队,罗杰三人拿走摇滚类的其它奖项。
  除了私底下的公关、交易之外,各大音乐类,甚至泛娱乐类媒体,也成了每一个对格莱美留声机有野心的乐队、歌手争夺角逐的舞台。
  如《公告牌》、《音乐人》等杂志,在颁奖季时都会对其主要版面明码标价,这在圈内已经是半公开的事情了。
  像是史蒂文-蒙哥马利这样的大牌乐评人,更是颁奖季被争夺拉拢的焦点人物。
  媒体上的宣传更加直接,没有半点花巧,全部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一份份精美的礼物送进评委、会员的家中,一场场拉票派对不断开始举办。
  《公告牌》、《音乐人》等杂志上,纷纷出现了吹捧《黑色》专辑的软文。
  而在开出一张80万美元的支票之后,史蒂文-蒙哥马利也亲自撰写了一篇长评,对《黑色》专辑大唱赞歌。
  虽然是以乐评家身份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头牌”,但乐评家的收入和那些当红歌手,乐队完全没法比。
  80万美元,几乎抵得上史蒂文-蒙哥马利半年的收入了,当然不会仅仅只是为了这一篇长评。
  从十二月到明年一月底投票截止,在史蒂文-蒙哥马利的专栏中,每隔一周,就会出现一篇和《黑色》专辑有关的文章。
  从整张专辑,到专辑中的每一首歌,都会拉出来吹捧一遍。
  不仅仅只是一个史蒂文-蒙哥马利,在公关团队进行甄选之后,总共有数十名具备相当名气和影响力的乐评人,都收下了乐队开出的支票。
  按照知名度、影响力等各方面的因素,价格从数万美元到数十万美元不等。
  除了吹捧《黑色》之外,对于那些具备一定竞争力的敌人,也会不遗余力地攻击。
  从作品本身,到乐队某一名成员过去的污点,都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仅仅只是在媒体上的花费,就高达500万美元,占去了总公关预算的三分之一。
  忙碌的不仅仅只是以洛杉矶为中心的公关团队,以及二十世纪娱乐、环球唱片的公关部门。
  远在欧洲的罗杰,也在录制《朋克圣经》的间隙,亲自站出来为《黑色》专辑摇旗呐喊。
  虽然由于个人喜好的原因,罗杰对媒体天然就有一种排斥感,但作为一个明星,罗杰并不会将这种排斥感表现出来,在需要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放过每一个宣传的机会。
  在《黑色》专辑登录英国之前的周末,罗杰接受了BBC电视台的采访。
  尽管BBC的影响力主要局限于欧洲,但格莱美的会员也并非仅仅只在北美,定居欧洲的也不在少数。
  “《黑色》专辑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它还原了摇滚的本质。摇滚是一种纯粹的、情绪化的音乐,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理念,而不是单纯的音乐流派。我们希望通过《黑色》专辑,能够让人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思考。”
  罗杰在BBC的节目上侃侃而谈,显得自信无比。
  但在私底下,罗杰对两名队友说的话却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精神理念?那玩意就是扯淡。我们出专辑的目的就是圈钱,赚名气。这个世界怎么样,和我们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当然,这番话罗杰也只会在私底下说说。
  不管乐队如何解释,媒体如何解读,在一片忙碌中,从《希望》到《黑色》的数张唱片,正式登陆海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