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四百一十五章 舞弊?大能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据说这件大到准备进谏圣上……你说大不大!”
  
  此人说话的声音不大,但周围的人听到“进谏圣上”这四个字眼,立马就哗然,这岂止是大事啊!
  
  有人急忙问道:“难道是哪个不长眼的考生,在考策论的时候肆无忌惮的抨击朝廷?”
  
  以前也有过一些自认为高瞻远瞩,目光桀骜的考生,想要通过科考抨击当朝的不作为等等。
  
  有人撇了撇嘴,气道:“你傻哦!若真是这样的话他们会主动进谏圣上?莫不是显脖子上的脑袋待久了不成?”
  
  “那会是何事啊?”
  
  “我那位表姨夫的妹妹的弟婿在贡院里边当衙役说,前些时日有考官正在大堂里边改卷,本是改到一份非常满意的试卷,谁知道这份试卷做的第三道题的时候,却是肆无忌惮的抨击咱们大乾防疫制度不好,不仅如此还要求必须完善防疫制度,自己竟然提出了好几个完善的要点。”
  
  完善防疫制度?
  
  这可是策论考试,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似乎并没有错啊。
  
  那人继续说道:“可是的文章并发策论的结构,整个文章既没有歌颂前人的功德,也没有歌诵大乾的制度之好,反而是肆无忌惮的点出前人的无知,大乾的不作为,最后又自以为是的写出好几条大乾大荒致使瘟疫发生造成巨大的百姓伤亡的事情。”
  
  众人已是由惊讶,变成了骇然之色。
  
  事实上本不应该造成如此大的哗然,然而听闻有人要将这篇文章进谏圣上这才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站在人群的当中的唐逸,早已是心如死灰,尤其是听到人群里边议论声越来越大,最后竟然都是在讨论这篇文章。
  
  “如此说来,这考生岂不是死定了?早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这般狂妄考生若是触怒圣上的话岂不是要牢底坐穿?”
  
  “难怪了,听说当时的改卷的考官气得火冒三丈,直言这考生是如何考到第三关的,难不成是存在舞弊现象不成。”
  
  “舞弊!”
  
  自从有了科举考试,平民有了当官的机会,很多寒门学子通过刻苦学习参加考试,走上了做官的道路。要知道历代统治者对科举都非常重视,因为这关系到人才的选拔,更进一步说是关系到朝廷的安危,江山的稳定。
  
  大乾对科举考试更加重视,凡是在科举中舞弊的考生和官员必定受到重罚,严重一点儿就会有杀头的危险。
  
  但尽管如此,由于考取功名意味着出人头地,很多人梦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于是铤而走险,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舞弊事件。。
  
  唐逸对此倒是一笑而过,毕竟前世的科考也不乏舞弊之事,但却是高明极了,其中就有一种方法名为“通关节”。
  
  虽然前世的科举作弊防范措施日渐严格,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更多新奇意外的作弊手法屡见不鲜。互通关节就是前世科举考生和考官密切配合的一种典型作弊手法。
  
  考生在买通考官之后,和考官约定好,在试卷上使用某些特定的字眼,作为双方暗通声气的记号。例如据说,北宋真宗年间,翰林学士杨亿在京都享有盛名,慕名者络绎不绝。开考前他特地招待了前来应考的考生,应邀而来的考生极尽吹嘘拍马之能事,有的甚至直接请求在考试中能受到特殊照顾。杨亿听了这些话,大怒不已,言道:“丕休哉!”便拂袖而去。这是《尚书》中一句骂人的言语,不明就里的考生死脑筋地认为是碰了钉子,聪明人却一眼看穿,这正是考题的关节所在。果不其然,后来杨亿被任命为知贡举,几位试卷上写有“丕休哉“”的都被划为高分
  
  学生以为是一句骂语,却是当年的考试题目,如此诡秘莫测的互通,又有谁能够想象得到。
  
  然而,唐逸到底还是低估了大乾王朝的舞弊手段了。
  
  “你们难道忘记之前金陵发生的舞弊事情吗?”
  
  几位书生顿时机噤若寒蝉,似乎是触碰到什么忌讳之事。
  
  唐逸淡淡一笑,轻声问道:“诸位,敢问金陵之前舞弊是何回事?”
  
  书生看向唐逸,觉得他有些面熟,但具体又叫不出名字,眼下离成绩公布还有一小段时间,便听到有人将前年发生的事情,叙述一遍。
  
  原来在大乾三十二年,自谓圣门弟子的考生良莠不齐,有心术不正者自知翰墨低劣难以录取,各找途径以钱开路。主考也好,考官也好,在黄金白银面前乱了方寸,或半推半就,或来者不拒。早在发榜前,业已风传考场关节颇多。榜发之时传言有了印证:多个众所周知才低品劣之徒弹冠相庆,而饱学之士尤侗、汤传楹等却名落孙山。
  
  文庙看榜现场骚动起来,有人大呼“考场不公”,引来无数人围观。
  
  于是御史孟传金忽而上奏大乾皇帝,指出金陵乡试似乎出现了诸多的舞弊行径,奏请大乾皇帝立案审查,折中还提及“中式举人许易,朱墨不符”,引起朝廷沸腾,请特行复试。
  
  为防止考官认出考生笔迹从中舞弊,大乾科举考试规定考生所写的试卷用墨笔,然后由指定人员用朱笔誊写,呈送考官审阅。“朱墨不符”即意味着许易的试卷已被篡改或调换。
  
  奏折中提到的许易他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太显眼了!
  
  大乾的法律规定,唱戏之人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然而,这位许易先生置法律而不顾,偏偏爱好唱戏。虽然他不是专业的戏子,但戏唱得还不错,在当地小有名气,很多人都认识他。
  
  按说唱戏也就唱了,你就别去参加科举了吧,可这许易仍旧不管不顾,偏偏去考试;考试就考试吧,还把名次搞到前面,竟中了第七名!
  
  这不是找死吗?
  
  考试成绩一下来,那些没有考中的学子们顿时哗然。尤其是不合法制的许易先生的名字赫然写在皇榜第七名的位置上!
  
  这一下热闹了,大家议论纷纷,让很多官员心里翘起了鼓。
  
  大乾皇帝对此事非常重视,立刻成立专案组调查此案。钦命怡亲王儒源、郑亲王秦廉、户部尚书全元、兵部尚书陈浮屠等查办。”并特令“此旨尔等看完,交军机处写明发,孟传金原折不必交军机处”。由此拉开了重治主副考官科场舞弊的序幕。
  
  首先是许易被提审,但不久即莫名其妙的死于狱中。等重新勘察许易的试卷后,竟然发现其墨卷内的草稿不全,朱卷内也有七个错别字曾被人改动过。继续调查,发现此次乡试中,错误试卷竟有五十多本,甚至有一人的试卷错别字达三百多个,竟然也能中举。大乾皇帝闻讯大怒,立即将主考官柏俊革职,朱凤标和程庭桂解任。随着案情的进一步深入,郑毅卷入舞弊的证据浮出水面。
  
  这一查不要紧,居然查出了更多的问题。许易功名没有得到还搭上了性命,可谓咎由自取。
  
  专案组的成员继续调查,又发现了考生刑部主事罗鸿绎有作弊嫌疑。按说罗鸿绎已经混到朝廷里当了官员,自己又没有真本事,就这样算了。可是,他也不甘寂寞又自个参加了科举考考,哪知道这一考竟然要了自己的命,还让很多官员因此丧命!
  
  他找到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向其请教场规。为了得到好处,李鹤龄让罗鸿绎在考卷中添加暗语。随后,李鹤龄又将暗语告知了考官浦安,让他多有照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罗鸿绎又去找徐毅的家人——靳祥帮忙。
  
  经过一番周折罗鸿绎考中第两百三十八名
  
  按说这名次应该不会引起注意的,哪知道大乾对考生的试卷还要复审,问题就出在复审上。
  
  这个时代的御史职责相专门检举不法犯罪行为。这孟传金也是天不怕地不怕,他立即写了篇奏折,将此事上报给大乾皇帝。
  
  于是,这些人最后终于被纠了出来。
  
  这件事是徐毅的家人靳祥参与办理的,因此牵出了徐毅。按照当时的法律,徐毅即使有罪也不至于死,可能会落得发配一类。
  
  可是,也该着徐毅倒霉,他偏偏犯在了仇人的手里。
  
  由于他性情耿直,得罪了在朝廷中大权在握的载垣、端华及其弟大公子等人,他们对徐毅早已“如鲠在喉,不除不快”。
  
  随即上奏清廷,以“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为由,力劝处决徐毅。大乾皇帝顾念徐毅为先帝旧臣,心有不忍,但又禁不住大公子等人三番五次地坚持,于无奈之中判处徐毅“斩立决”。
  
  就这样,身为一品大元的徐毅因一念之差死在大公子这帮权臣的屠刀下,同时被处决的还有浦安、罗鸿绎、李鹤龄等人。
  
  本来事发后,徐毅没有想到自己会死,还打点行装准备发配。忽然刑部尚书赵光捧着圣谕哭着走来,徐毅才知难免一死,叹息说:“此必大公子弄权,吾命休矣!”
  
  记得当时有人在皇城街道路过正好看到,临刑前,大公子等着徐毅所乘囚车远远而来,迎上去淡淡笑着说:“七先生来早了。”随即升座命令刀斧手尽快行刑。
  
  徐毅愤而大叫:“皇上断不肯如此。必定是你这厮从中胡乱作祟。老夫今死不足惜,他日你等也必同我一样,不得好死!”
  
  大公子则是洒然一笑,留下一个背影离开了。
  
  舞弊之事似乎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令唐逸心中惊讶不已的是,想不到“宰相”级别的官员竟然也参与进科考舞弊之事,虽然这次的舞弊可谓是漏洞百出,但仔细一想若不是那个唱戏的如此张扬的话,这次的舞弊之事又有谁能够知晓?
  
  当然故事里边有关大公子的出现还是让唐逸有些惊讶,但惊讶的最后却是觉得整个故事似乎存在某些猫腻。毕竟,这位大公子可不是大善人,习惯躲藏于人群当中,这次如此高调的站出来行事,可是有些不符合他的作风。
  
  而且,整个事情看起来可谓是匪夷所思,似乎是有人有意想要整个舞弊的事情像是预料的状况发展下去,一个唱戏的名伶背后竟是牵扯出如此的暗线,紧接这如此多的高官跟着被拉下浑水,可谓是令人唏嘘不已。
  
  纵观大乾的这一科场的舞弊案,唐逸发现。初由科举舞弊引发,越查牵扯到的高官越多,级别越来越高。可见,科场舞弊案从来就不是一个考生收买一个考官这么简单,它的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腐败链条和官场纠葛;其二,要查清科场舞弊案,非下大力气不可。此番若不是大乾皇帝亲自出面才查清的,否则可能会被被各级官僚蒙蔽;其三,总体而言,大乾皇帝还是很维护科举的公正性和纯洁性的。发现科场舞弊案后,非常重视,不但坚持了“一查到底”的原则,而且惩罚的力度也很大。此次舞弊使得“宰相级”的高官的都跟着人头落地,这样的力度显然要比处理一般性的腐败案件大得多!
  
  不过这个故事倒是有几个疑点吸引到了唐逸的注意,据说那位徐毅大人的两位双胞胎女儿一夜之间忽而就消失不见了,之后整个徐家上下也跟着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整个皇城从未有过徐家的存在似的。
  
  只从发生这些事情之后,大乾科考制度也逐渐完善许多,但是如今温陵有考官大喊“舞弊”二字,若是落在有心人的耳中,这事情可就不是小事,最怕的就是像金陵的舞弊案一样,牵扯出许多的事情出来。
  
  贡院外边,众人噤若寒蝉。
  
  赵文顺从远处走来,来到众人身边,轻声说道:“似乎跟“舞弊”没有任何关系,若是有人想要进谏的话,应该是好事才对。”
  
  有人疑惑说道:“文顺兄此话何意?若不是关于“舞弊”为何考官会如此激动?”
  
  赵文顺目光深深看了唐逸一眼,轻声笑道:“我方才从远处过来,听闻今年科考第三关可是出现了一位大能人!”
  
  “大能人?”
  
  赵文顺点了点头,说道:“就说这位大能人否定了大乾跟大唐的防疫制度,并且指出了防疫制度的诸多不足与完善之处。恰巧这几日贡院里边的考官都身染风寒,而随性的御医乃是出自太医院里边的先生,这位可是专门研究“防疫之道”,恰巧目睹到考卷里边的内容,瞬间可谓是将考试惊为“天人”。”
  
  众人讶异极了,想不到还发生了这些事情。
  
  两位姑娘也是听得美眸瞪大,小媳妇跟宝贝徒弟虽然脸色稍显平静,但两人的美眸不约而同的看向身旁的唐逸。
  
  唐逸眉头挑了挑,似乎这篇文章有些熟悉啊。
  
  ……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