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四十三章 商业再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出函谷关的朱樉不知道,西安大本营在赵敏的带领下。正向着自己决定的反方向做出回应。
  “王爷,前面不远就是洛阳了。”
  张强见官道上人口密集起来,便向朱樉介绍道。
  随着西北与蒙古的交易持续,西安到洛阳这段路途人流量也在大增。
  好在洛阳处在朱樉的封地内,要不然以大明朝的户籍制度。这段道路上,根本见不了多少人。
  洛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中原的中心。
  这里如今还成为了神木贸易最大的转运中心。
  “神木贸易还在继续?”
  朱樉看着越离洛阳越近,人们运送在路上的货物越多。
  这话张强回答不了,他也不知道神木的具体情况。
  张强看向巴雅尔。
  巴雅尔对朱樉回道:“王爷,郡主说神木的贸易不用停。可作为双方长期的贸易阙场。”
  如今神木的贸易量,虽然没有刚开始时那样大。但是量也不小。
  只看洛阳这段路途的货物,朱樉就能肯定。
  看来经过十年休养,大明的南方已经恢复了富有。
  这些货物的方向是送往神木的。而洛阳附近的乡镇,都成为了小型的货物聚居地。
  朱樉又问道:“为什么从函谷关出来,没有见到如此多的人运送。”
  这个问题张强和巴雅尔都知道,唯有自认为历史不错的朱樉迷糊。
  “王爷,他们走水路。”
  “水路?”
  朱樉恍然大悟,一拍自己的脑门,显得十分懊恼。
  “是的,水路不仅速度快,运输量大,成本也比陆运低很多。”
  “明白了。”
  朱樉怎么能不明白!水运到了后世,依然是贸易的主流运输选择。
  放慢马步,朱樉继续前进。
  然而一千骑兵的阵容,让这段路上的人们震惊。
  特别是见到有蒙古骑兵时,还出现过短暂的恐慌。
  但是当骑兵走近,见着骑兵队伍中,数十支迎风飘扬,写着一个大大秦字的旗帜。又让人们心安。
  五颜六色的秦字大旗,代表着他们是西北的保护者。生活在朱樉封地的百姓都知道,与大明日月旗不同,这个旗帜是隶属于秦王朱樉特有的标志。
  “拜见秦王千岁。”
  镇定下来的百姓,立马在各自站立的位置上跪地行礼。
  朱樉骑在马上,看着四周密密麻麻跪了一地的百姓。他们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弱。
  看着他们气色不错,证明他们能吃饱饭。朱樉心情是大好。
  这说明自己穿越来的年代,不是乱世人命不如狗的时代。
  “都起来。”
  朱樉的话,很管用。
  陕西的百姓都知道,朱樉曾经下令,在他封地内的百姓行礼后,必须挺起胸膛抬起头。
  朱樉下马,他走到百姓中间嘘寒问暖。
  平易近人,爱民如子的朱樉,再次印证了自己的形象。
  “你们这是要将东西运往洛阳?”
  朱樉来到一个老人身边询问。
  老人推着一个全木制独轮小推车,这东西朱樉见过。他应该还有一个比较牛气的名字,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因为蜀中道路艰难而设计的。
  如果知道,并使用过的人都明白。
  小小的一个推车,无论山地,平地皆可行走。
  而且可载重几百斤,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就可以。
  “回王爷,正是。”
  老汉是将自己家的存粮,趁着现在行情好,价格高的时候。卖掉一部分换取盐布等东西。
  听了老汉的话,朱樉担心起来。
  “老人家,不怕家里粮食不够?”
  老汉笑了笑,他估计朱樉是一点农事都不懂。
  “王爷,今年会是一个丰收年。在有一个月时间,便可收获粮食。”
  “如此甚好。”
  朱樉听到粮食丰收,想到的却是战争应该越来越近了。
  南京的朱元璋,粮草充足后,便会按照历史进程。明年将会大举北进。
  不在停留,朱樉向着洛阳而去。
  在进洛阳之时,朱樉才想起自己似乎忘记带钱了。
  “巴雅尔,我们是不是没有带上黄金?”
  巴雅尔摇头:“王爷,我们带了。”
  朱樉也摇头,他说的可不是随身携带的金银。而是库房里赵敏给他的一万金。
  巴雅尔听后,对朱樉道:“王爷,郡主已经安排人,将黄金通过水路运往南京了。”
  “朝南京运去了?”
  朱樉那里知道,库房里的黄金根本就没有动。但是,等他到了南京以后,依然会得到一万金。
  赵敏让巴雅尔跟着朱樉,除了保护他,也是因为巴雅尔知道黄金的存放处。
  运南京去了,自己这一路上花什么?他可不愿意,自己这一千人进京,还要靠着沿路乞讨。
  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巴雅尔听。
  巴雅尔却不明白,朱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以朱樉的身份,他在大明出行,只需带张嘴就行。沿路县城自然会准备好粮草。
  “算了,等进了洛阳。先在洛阳府库中支取一些。”
  朱樉来到洛阳县城,洛阳县令已经带着三班衙役在此等候多时。
  朱樉有些烦,他只是想悄悄的去南京。如果各地官员都这样大张旗鼓迎接自己,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自己是嚣张跋扈之人。是自己强制要求官员如此。
  想到这里,朱樉连洛阳县城都不想进了。
  “你带着衙役来此迎接本王,洛阳的治安又由谁来负责。”
  朱樉把县令拿来当出气筒。他觉得自己很压抑,不发泄不行。
  县令很委屈,衙役他只带来一半人数。而且县城中还驻扎着两个千户所,谁敢在洛阳闹事?
  当然,他不敢顶撞朱樉。只能默默承受朱樉的数落。
  “洛阳府库有钱吗?”
  朱樉来了一个大反转,开口便提起钱来。
  县令连忙点头,洛阳虽说破败。但是随着天下安定后,又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再次有了东都的影子。
  特别是神木的交易开始后,商业也迅速冒尖。
  百姓不在局限一里之地,商人们便开始大量聘用运输所需要的人力。
  像朱樉之前能在城外见到数量众多的百姓,也是因为现在是农闲时节。
  除了开荒,百姓们也能通过商业的繁华,挣点钱补贴家用。
  商业繁华,那么商税自然也是滚滚而来。
  西北的商人,知道朱樉重视商业的同时,也注重商税。
  他们可不敢行偷税之举。
  为什么?
  除了有专员严查商税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位。
  如今的西北,可以说是商人的天堂。他们的地位与百姓一样。不会再受到官府歧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