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218章 水煮曹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濮阳城中,曹洪看着曹操的手令发呆。
  找来满宠商议之后,决定留下一万大军留守濮阳城。
  随后曹洪亲自带领两万大军,沿着古济水向东,进攻兴汉军的势力范围。
  贾诩带着曲阿小将吴风,同样带着两万兴汉军进驻菏泽。
  建安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菏泽战役正式开打。
  午时,曹洪的战船在菏泽停靠之后,立即弃舟登岸,强攻菏泽小城。
  贾诩在菏泽渡口不远处倚山立寨。
  五千兴汉军据险而守,令曹洪麾下的军士寸步难行。
  激战一个时辰,曹洪部战死一千余人。
  兴汉军在贾诩的指挥下沉着应战,竟然丝毫无损。
  只是浪费了不少弩矢。
  至于弓箭手,兴汉军为了保护环境,正在逐渐的淘汰。
  这也与箭矢没有标准化大生产有关。
  兴汉军的冶炼技术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又占据了辽东的铁矿产地。
  再加上代郡一带的煤矿被大量开采。
  兴汉军的军工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马均又鼓捣出了十矢的单发连弩。
  每张连弩配备三个弩盒。
  使命的时候可以自由调整“连发”或者是“单发”。
  由于弩矢盒是标准化大生产的产物,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弩盒的通用直接降低了兴汉军的后勤压力,提高了兴汉军战士持续作战的能力。
  同时弩机的关键配件也是可以通用的,战损之后拆解开来,完好部分依旧可以重新组装。
  由于兴汉军的普及教育,普通的兴汉军战士识字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
  基本每个班有四个以上的人识字。
  这样一来,弩机的操作要领由身边的战友耳提面命,训练一个能上战场的弩机操作兵,仅需一顿饭的功夫,剩下的就是克服心理关了。
  太史慈的定陶军,一直注重弩机手的培养。
  五万定陶军,都能熟练的操作弩机作战。
  至于弓箭手,则是弩机手中的精英成员,以及山中的猎户组成。
  编制三千人,专门执行定点清除任务。
  这三千人都是弓弩双绝,更得太史慈传授箭法和戟法,是定陶军中的王牌部队。
  贾诩火烧曹仁的时候,负责放火的人就是弓弩手。
  太史慈特意在定陶城中引进了弩机生产线和弩矢生产线。
  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日产弩机千张,弩矢三千盒。
  每张弩机由于得到了猪油保养技术的推广,使用寿命达到了一千盒弩矢。
  即便是使用单发,也可以达到两百盒弩矢的使用寿命。
  军工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令弩兵成了普通兵种。
  弓弩双绝反而成了军中的精英。
  贾诩让五千弩兵以千人为一队轮番上阵。
  每队放出一盒弩矢,才上了两个千人队。
  曹洪的队伍就顶不住压力退了回去。
  就在曹洪下令撤退的瞬间,曲阿小将吴风带着一万五千人从两面山坡上杀出。
  先上一波弩矢,打乱了曹操军的阵形。
  紧接着,收弩换刀,冲向了慌乱的曹操军。
  曹洪上船之后,立即吩咐大军撤退。
  由于船队的头领不是军人,慌乱之下弄错了方向。
  直接把曹操军带入了死地。
  贾诩带兵围追堵截,成功的合围了曹洪的主力。
  建安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时。
  贾诩和吴风站在兴汉军临时指挥部中。
  吴风问:“贾司马,曹洪的主力就在前方的弯道中,我们应该怎么进攻呢?”
  贾诩听完吴风的话之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他:“上次入库的火油,还剩下的多少呀?”
  吴风忙计算了一下,才把计算出来的结果告诉了贾诩。
  贾诩听了之后,点了点头,随后告诉吴风。
  把军中库存的火油,全部送给曹操军。
  吴风得了将令,忙吩咐兴汉军战士在古济水上游倒火油。
  顺带着测试了一下水的流速。
  曹操军被困在弯道之中动弹不得。
  曹洪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然而船队统领束手无策,他也只能是望水兴叹。
  一股刺鼻的怪味传来,曹洪直接就被吓尿了。
  强令船队统领放下小船,曹洪带着一队曹操军爬上了船,开始了拼命的划船。
  火油的流淌速度很快,曹洪在情急之下也拿起了船桨,拼命的划了起来。
  曹操军的战士见曹洪也出手了,没什么好说的,拼命的表现吧!
  吴风见时机差不多了,忙下令放火箭。
  随军的一千弓弩手,取下了长弓,开始朝着预定的区域放火箭。
  曹操军的战船第一时间就被大火包围了。
  一万多名曹操军,见势不妙立即跳水自救。
  然而河水却被大火烧得滚烫无比。
  人落入水中,扑腾几下就没了。
  吴风眼尖,见不远之处有一艘小船,于是就问贾诩:“贾司马,咱们追吗?”
  贾诩说:“曹洪逃回去也好,毕竟侯爷与魏武侯,终究是同门。”
  吴风听出了言外之意,菏泽之战,主要的战略意图就是震慑曹操军。
  至于曹洪的性命,倒也无关紧要。
  大火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贾诩看着变了颜色的古济水,心中的想法谁也猜不透。
  杀人却是为了救更多的人,为了兴汉军治下的百姓,做一个毒士又何妨呢?
  吴风收拢曹操军的遗骸,在菏泽南岸的一片山坡上挖了个大坑,全部葬在了一起。
  贾诩亲自题了一块碑:
  菏泽战役牺牲者之墓!
  贾诩亲自主持了祭祀,并且宣读了祭文:
  你们都是为了兴汉使命而牺牲的。
  你们的死将会被世人永远铭记于心!
  无论是痛骂,还是赞美!
  都无法掩盖你们的事迹。
  青山自是埋骨地,兴汉使命永不休。
  你们用生命催人奋进,活着的人将永远的走在兴汉的道路上。
  安息吧,对手!
  努力吧,兴汉军!
  贾诩回军定陶,开始了正式经营南境。
  ……
  刘正才刚渡过黄河,进入渤海郡,就收到了太史慈的战报。
  当刘正看完战报之后,就陷入了沉默之中。
  庞统问:“侯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呀?”
  刘正说:“士元,文和又放了一把火,曹洪带领的两万曹操军,没了!”
  庞统沉默了,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两把火烧掉了曹操军三分之一的家庭。
  庞统问:“侯爷这样放飞贾司马值得吗?”
  刘正没有回答,毕竟快过年了,贾诩这是存了心不让曹操好过呀!
  然而曹操军三番五次的挑衅,兴汉军为了和平,只能下狠手了。
  刘正只不过是稍微的感慨了一番。
  追随魏武侯曹操的人,有了这两次教训,应该会收敛一些了吧!
  特别是戏志才,总以为刘正是妇人之仁,总想着从兴汉军身上占便宜。
  这回有了刻骨铭心的教训,总应该学乖了吧?
  贾诩委屈了十余年,攻势更加的锐利了。
  十年磨一剑,一朝出鞘之后,果然搅动了天下风云。
  这毒士之名,从此在神谋榜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天下诸侯一定会重新认识一下——兴汉军行军司马贾诩字文和,也是神谋之一。
  庞统说:“侯爷,贾司马也开始发狠了,曹操军只怕有难了。”
  刘正说:“士元,文和的能力超群,以前只是没有想明白而已。”
  庞统很奇怪——难道是侯爷的某些举动,打动贾司马吗?
  兴汉军的强大,最关键是上下一心。
  贾诩心甘情愿的蛰伏十余年,就是为了成全郭嘉。
  如今郭嘉学有所成,两人才正式开始竞争了。
  庞统心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资格与鬼才郭嘉和毒士贾诩竞争一回呢?
  庞统年轻,郭嘉也不老,这场起步不同的长跑,到底谁会笑到最后呢?
  庞统问:“侯爷,接下来我干什么呢?”
  刘正说:“你现在最需要的,是在思想上与兴汉军接轨,去兴汉军校学习一段时间吧!”
  汉室名将朱隽,正在兴汉军校讲学,对你应该有所启发的。
  庞统听了之后,再次拿出纪效新纲,认真的品读了起来。
  正在这个时候,陈到策马跑了过来。
  陈到问:“侯爷,即将进入幽州大道了,前面不远的地方就是驿馆,大军是不是要扎营呢?”
  刘正说:“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吧!”
  眼看就要到家了,再拖延一天多不好呀。
  陈到领了将令,忙出去问话了。
  一刻钟之后,陈到回报:
  红衣卫上下,一致要求连夜赶路。
  只不过陈到在回话的时候,面色犹豫。
  刘正问:“叔至,有什么问题吗?”
  陈到回答说:“侯爷,这与纪效新纲的行军要求背道而驰呀!”
  连夜行军,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料的变故。
  这又不属于紧急情况,要是坏了规矩,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此类事件频繁发生的话,很有可能会扰民,甚至是引起百姓的慌乱。
  防微杜渐必须要时时刻刻牢记在心才行呀。
  庞统说:“侯爷,军令如山!”
  陈到也说:“侯爷,法不可破例!”
  刘正心想,这回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刘正说:“叔至,连夜行军不可更改。”
  既然与纪效新纲稍有出入,那就组织红衣卫集体学习。
  坚决做到无声行军,把不扰民当成第一要务来抓。
  不能让回家的迫切感破坏了兴汉军的军规。
  至于如何做到无声夜行军,相信红衣卫会有自己的办法的。
  陈到说:“侯爷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刘正见陈到出去之后,才对庞统说:“士元,你是怎么看的呢?”
  庞统说:“当军规与将令发生冲突的时候,优先执行将令,这一点必须要得到加强并列入明文规定。”
  刘正点了点头,纪效新纲也不是万能的。
  然而改革军规又会造成思想混乱,刘正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想了很久之后,刘正还是决定要顺应时势的发展,完善军规以及相关的军中制度。
  刘正说:“士元,这新军规的制定,必须要以纪效新纲为基础,就交给你来完成吧!”
  庞统听了之后,心中十分感动。
  毕竟军规就是军队的框架,一旦完成改革。
  庞统的名字就会在兴汉军的军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这是树立军中威望的最佳办法。
  当兴汉军战士在背军规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制定军规的那个人。
  刘正心想,这个汉室天下已经面目全非了。
  然而该发生的事情,依旧会发生。
  就像是徐州的悲剧,本来刘正已经阻止了事态的恶化。
  然而徐州豪强自己作死,刘正也无力回天呀。
  想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刘正才发现——兴汉使命真的好难。
  最困难的地方还是人心——究竟是国为大,还是家至上,似乎是一个永远的迷题。
  当家至上的时候,国家就开始陷入动荡了。
  当动荡发生到一定程度之后,国为大又会形成一种主流。
  其实在刘正看来,只有国为大,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前提。
  无论是光宗耀祖,还是发家致富,都得在国的框架内来完成。
  兴汉使命,其实就是将国为大思想发扬光大。
  而凝聚人心的根本政策——就是“士不据地”。
  只要土地不出问题,国为大的思想就不会有偏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