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0158 庾献的猜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庾献诚心诚意的对荀攸说道,“还望公达指点。贫道山野之人,不知道这么多关窍,公达若不细说,恐怕就要错过这段机缘了。”
  
      荀攸笑笑,“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但凡家中出过三公的,知道这些不难。”
  
      荀攸这话真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庾献很识趣的恭维了一句,“天下有多少高门出过三公?公达实在太谦虚了。”
  
      荀攸笑笑,悠悠说道,“三公代替天子处理国政,有天命气运的照顾。不过这到底是福是祸,还是要看你自己怎么去做。如今董相国身上也有天命,你觉得他的未来如何?”
  
      庾献对天命倒没什么迷信的。
  
      说到底,这种东西也不过一种少数人才能享用的高级资源。
  
      同时,高收益也带着高风险。
  
      不过庾献对这些都不在乎。
  
      只要能再修行功德,达成“三运加身”,那自身的实力就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这才是庾献看重的。
  
      当初庾献以吴起的身份对付田和的时候,就体会过这种状态的强大。
  
      他的死阵不但刷不死田和,反倒让田和越发强大,甚至连概率极低的生机都被触动,让田和得以返老还童。
  
      荀攸正和庾献说着,王允等人已经迎了出来。
  
      荀攸看着王允,又低声提点道,“司徒王允身为三公,对汉室忠心耿耿。他有天命,也有多年为官的功德,还有自修的五德之术。他也是三运加身之人,你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吗?”
  
      庾献有些弄不明白,荀攸想表达什么意思。
  
      “公达的意思是?”
  
      荀攸一点一点,极为慎重的说道,“天命是莫测无常的,我们根本就猜不透。董卓这样的奸贼也罢,王允这样的忠臣也罢,都有各自的天命。成王败寇,无法一概而论。”
  
      庾献微微皱眉,他来不及细加思索,顺着荀攸的目光审视着急急赶来的王允。
  
      这王允身上有气运,庾献还是觉得比较靠谱的。
  
      毕竟他身上有终结董魔王的宿命。
  
      只是这货看上去实在是好弱。
  
      庾献想着,试探着向荀攸打听道,“这火德气运,必然也有强弱之分吧?”
  
      荀攸笑道,“哪有什么强弱之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切还要看自己。”
  
      庾献心中暗暗盘算,这又和李肃说的有些不符了。
  
      按照李肃的看法,这王朝气运也是一种和杀伐之力一样的重要资源,用不同的宝器承接,得到的好处会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按照荀攸的说法,似乎天命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有天命的认可,就有登上舞台争斗的希望,最终如何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
  
      庾献想到这里,试探着向荀攸问道,“按照董相国的意思,太史令选了良辰吉日之后,贫道就要为大汉调理火德气运。这里面有什么说法?贫道又如何承受这王朝气运。”
  
      荀攸不在意的说道,“自然是以官印为凭。到时候国师捧着朝廷给你的官印,去郊祭上天,自然有火德气运加持。”
  
      庾献听到这里心中微动,果然还是要用到“器”的。
  
      只不过在荀攸口中,这“器”指的就是朝廷的官印。
  
      庾献不动声色的说道,“这官印难道没有什么区别吗?朝廷决定的仓促,恐怕来不及制造我的官印,不知道我拿着旁人的印有没有效果。”
  
      荀攸摇摇头说道,“这我就不清楚了。”
  
      他对庾献的这个脑洞也有一些好笑,“还从来没有承接火德气运的人,拿着别人的官印去做的。”
  
      接着随口说道,“我朝之前虽没有国师,但既然是董卓亲口承诺的,想来他应该会大力支持。说不定你还能得个金印紫绶,这可比银印青绶强多了。你不妨等等看。”
  
      庾献听荀攸说完。
  
      暗暗和李肃的说法印证。
  
      他心中渐渐有些明悟,能从这场祭天中得到多少好处,果然还是要看宝器的程度。
  
      庾献心中有些猜测,莫非那王朝气运是一种类似于神道信念的东西?
  
      只是自己该用什么宝贝去承接好呢?
  
      庾献这才觉得有些捉襟见肘,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
  
      那个神秘的木匣珍贵无比,能不动用还是尽量不要动用。
  
      至于庾献现在能想到的宝贝,最合适的自然是李肃的功名葫芦。
  
      那功名葫芦乃是上古圣人的肺脏所化,作为承接这种神道信念的东西,最合适不过。
  
      其次就是藏在董卓相府中的人道之宝,度量衡中的“斗”。
  
      那件东西蕴含了人道之中容量的规则。
  
      任是什么人道制造的东西,都能纳入一斗之中。
  
      用来收敛这些神道信念,说不准还有奇效。
  
      到底,该去偷哪一件好呢?
  
      庾献正举棋不定着,王允已经带着一些年轻人来到跟前。
  
      这是私下的场合,王允自然要先对庾献行礼。
  
      “弟子见过恩师。”
  
      “嗯,起来吧。”庾献满意的点点头。
  
      荀攸对王允拜入道门的事情有些微词,他娓娓规劝道。
  
      “王司徒,你也饱读诗书,明白圣人的道理。如今天下多事,正是兼济世人的时候,你怎好只顾自己逍遥?”
  
      王允听了老脸微红,他碰瓷儿鹤鸣山的打算可不好说出口。。
  
      他只能掩饰道。
  
      “国师乃是跟随治头大祭酒重玄子修行长生术的道人,我虽然资质驽钝,修行又晚,不敢说能延年益寿。但是能让身子轻便几分,恢复一些活力,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说完,王允赶紧岔开话题,招呼众人向里面行去。
  
      荀攸则微微摇头,对王允看轻了几分。
  
      战国末年,道家和儒门曾经合流,出现了昙花一现的上古方士一脉。
  
      这些方士既有儒家的祭祀、祈禳之术,又有道家对自然之道的领悟,于是百般糅杂之后,强极一时。
  
      这其中,就有长生术的法门。
  
      当年的方士之所以决裂,分为道门和儒家,两者的分歧,主要就是在这长生术上。
  
      秦皇为这长生术痴迷不已,所求一旦不遂,就焚书坑儒,肆意展开报复。
  
      汉武也被长生术迷惑,最终耗用无度,让强汉衰落。
  
      两个最有作为的君主,沉迷于这样道术小伎不能自拔,最终祸国殃民,让百姓承受了无穷苦难。
  
      这让追求儒家之道的方士群体完全无法容忍,终于由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
  
      方士这种怪胎从此消失无踪,只剩下相互揉杂的儒家和道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