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 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走进府衙,正好遇到匆匆朝大门去的钟安裕。
  
      “使君!”看到陈佑,钟安裕一怔,立刻行礼,“张博士带人在偏厅等候。”
  
      钟家这段时间利用自家商队替府衙购买农具耕牛,陈佑也就投桃报李,征辟钟安裕为府衙录事。
  
      现如今钟安裕没有具体职事,如庞中和一般帮陈佑处理一些文书杂务。
  
      听了钟安裕的话,陈佑嗯了一声,脚下不停地朝偏厅而去,钟安裕也连忙转身跟上。
  
      步入偏厅,目光一扫,便将厅内情形纳入眼底。
  
      偏厅内六七人分坐两旁,经学博士张采石坐在左首,其余几人皆是士子衣着,面相上看去在三十四十岁。
  
      估计是听到陈佑的脚步声,此时诸人皆是扭头朝门口看来。
  
      待陈佑行到厅中,几人才反应过来,连忙起身行礼:“参见使君。”
  
      一直走到上首主位,陈佑才转身,抬起双手虚压:“免礼,诸君且坐。”
  
      诸人皆落座,就连钟安裕也是坐在下首,只有张采石还站着:“使君,请容我介绍诸位先生。”
  
      陈佑点头,张采石左手伸向他对面的那文士:“这位是李华宇李先生,尤善《三礼》。”
  
      《三礼》是三部礼书的合称,分别是《礼记》、《周礼》、《仪礼》,在唐官学中,《礼记》为大经,其余两经为中经。
  
      李华宇再次起身行礼,陈佑也只得回礼。
  
      “这位是黄贤黄先生,善《春秋》,通晓三传。”
  
      《春秋》分为本经和《左氏》、《公羊》、《谷梁》三传。由于三传属于注释读本,对同一件事的解读角度不同,所以大部分学习春秋的学者都会在通读三传之后选择其中一部精研。
  
      这黄贤通晓三传,也不知是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位是徐师进徐先生,善《论语》、《毛诗》。”
  
      所谓《毛诗》,指的是西汉时毛亨与毛苌辑录注释的《诗》,也就是现在所流传的《诗经》。
  
      “胡德佑胡先生,善《老子》,亦通《尚书》、《周易》。”
  
      “韩寅韬韩先生,治律学。”
  
      陈佑终于听到一个感兴趣的了,当即笑问道:“不知韩先生可知《景瑞刑律统类》?”
  
      《景瑞刑律统类》,是景瑞二年颁布的律法,主要是根据唐《开元律》和《大中刑律统类》修订而成。
  
      韩寅韬起身道:“回禀使君,在下尚在学习《景瑞刑统》,不过本朝刑统与唐律相近,如今已学了七八成。”
  
      按照唐朝国子监的规定,治律学需要学习《律》、《令》、《格》、《式》和《法例》共五种。
  
      《律》和《法例》还好,总体来说一脉相承,数十年都不一定变动一次,问题在于其它三种。
  
      《格》、《式》几乎是每一任皇帝都会改一次,《令》则是皇帝颁行天下的法令,遇到那种勤快的皇帝,很可能一年多好几条。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律学生来说,那是一种生活常态。
  
      而且现在可不比以后,各种法律条文分门别类,可以专研一类,现在律学生是全部都得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唐六典》是这么规定的: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亦兼习之。
  
      韩寅韬已经快四十岁了,当年先是学王蜀律令,还没学成,王蜀被后唐攻灭,又得学习后唐律令。学了年,孟知祥自立,建立孟蜀,好的,重新学孟蜀律令。十多年之后,周灭孟蜀,于是抛下蜀国的律令,来学习周国的。
  
      他的法律生涯,就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陈佑虽不是很熟悉法律,但也知道频繁建国灭国会给律学生的学习造成怎样的困难,是以对韩寅韬的专业水平有些不放心。
  
      考虑了一下,对钟安裕道:“钟录事,你去将罗司法请来,让他带上刑统。”
  
      钟安裕答应一声快步离去,陈佑重新看向韩寅韬:“刑律之事不可轻忽,稍后某欲考校一番先生,不知韩先生意下如何?”
  
      韩寅韬拱手道:“但凭使君吩咐。”
  
      陈佑点点头,示意张采石继续介绍。
  
      在韩寅韬之后,就只剩最后一人了:“这位是贾义贾先生,治算学。”
  
      这个时期的数学家需要学习的算术书还挺多的,流传世间的共有《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缀术》、《缉古》、《五经》等十部算书。
  
      当初李淳风就受命注释十部算经,后来这十部书被列为国子监算学科目。
  
      陈佑自己也就是个高中水平,在应用上面同这个时代中上游的一些数学家差不多,问明贾义学习过《九章算术》等七部算经之后,也就没有出言考校。
  
      待张采石坐下,陈佑看着众人道:“想来张博士已经告知诸位某欲建一座书院,正要延请教授。”
  
      几人皆点头,只不过都是读书人,谁也没有先开口。
  
      陈佑轻轻一笑,接着道:“这书院暂定设立经、书、律、算四院,不知诸位先生可愿担任书院教授?”
  
      沉默了一瞬,几人对视一阵,一时间没人开口说话。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法曹参军事罗彦赟来了,他身后还跟着两个怀抱书册的仆役。
  
      “使君。”
  
      “罗司法。”陈佑笑着起身,张采石等人也连忙站起来,纷纷朝罗彦赟拱手。
  
      “某寻了一个律学先生,还需罗司法帮忙考校一番。”陈佑笑着指了指韩寅韬。
  
      “韩寅韬参见罗参军。”韩寅韬见罗彦赟看过来,连忙再次躬身。
  
      他是学法律的,说不得以后就会归到韩寅韬手下,此时自然得恭敬一些。
  
      罗彦赟点头道:“既然使君吩咐,某必当尽心。”
  
      厅内诸人重新坐下,这次是罗彦赟坐在左首,张采石坐在他对面。
  
      仆役将手中书册摆到罗彦赟座位旁的桌几上,罗彦赟随手抽出一本,翻到中间一页,看了一眼韩寅韬,问道:“诸应调发杂物,供给军事者,若先言上而不待报者,其刑几何?”
  
      意思是,要调发杂物用作军事,先上报却不等待批示的,该怎么处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