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二百二十四章 利字当头乱接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爹爹,你看这事”
  
      亭子里,一老一少坐在石墩子上对弈,老人是何璨的老父亲,少年是何璨次子。
  
      何璨站在一旁看了没多久,就忍不住开口了。
  
      “急甚么,等这一局下完再说。”
  
      何有良不急不缓,落下一子。
  
      何璨双手来回握了几次,看看老父亲,又看看儿子,终于叹息一声:“我到外面去等着。”
  
      自从孟蜀灭亡之后,他能感觉到父亲是越来越沉稳了,颇有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派。
  
      只可惜他学不来,不止一次被父亲呵斥急躁。
  
      而他那个儿子,名为何德彦,说是次子,但因为长子早夭,实际上是兄弟姐妹中最大的一个。
  
      何德彦早慧,喜欢围棋,从岁开始就跟何有良对弈,到现在已经是棋逢对手输赢各半了。
  
      有这么一个儿子,何璨心里骄傲的同时,又感觉有些压力。
  
      这亭子建在一个小山坡顶,不远处就是连成片的农田。
  
      何璨站在坡上,看着随风起伏的稻苗,原本有些焦躁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思绪自然而然地转到政务上去。
  
      别看这次试行农具典租的两个县都没有何家的土地,但操作得当的话,也能分到一些好处。
  
      不要好处是不可能的,别人都要好处,你不要好处,难道是憋在心里想搞一个大新闻?
  
      问题在于拿多少,最重要的是陈使君的底线是多少。
  
      脑子里想着各种事情,时间过得飞快。
  
      “爹爹,翁翁叫你过去。”
  
      儿子的声音惊醒何璨,回头一看,次子德彦站在身后,而老父何有良还坐在亭子里收拾棋子。
  
      朝儿子点点头,快步走到桌前:“爹你歇着,我来收拾。”
  
      何有良很自然地罢手,看着何璨低头弯腰将黑白子分装到木盒中,突然开口询问:“你是怎么想的?”
  
      何璨闻言顿了一下,之后头也不抬,一边收拾棋子一边道:“总不能真的分文不取,只是不知道使君是怎么想的,无论如何,不能让那些人吃得太难看。”
  
      说着,他停了一下,仿佛是解释一般:“之前使君找老农士子宣讲也好,要开新书院也好,大家伙都没拦着,现在这事也该分润一些好处了。”
  
      “十多年前,这锦官府里,最大的是王家。”何有良没有说眼前的事情,反而说起了老黄历,“后来是李、赵、张、高等轮流居首,那个时候咱们何家侥幸同朝臣攀上关系,才能在新都县发展起来。”
  
      这些事都是何璨从小经历的,他不知道父亲现在突然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咱们家原本只是在新都县,如今郫县,甚至锦官城内都有产业,你可知道咱们家现在需要什么?钱银,还是其它东西?”
  
      “咔嗒!”
  
      关上木盒的盖子,何璨考虑了好一会儿才道:“需要关系。”
  
      何有良对何璨的回答不置可否,而是继续说:“如今都说咱们何家是锦官府第一,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不说当年的王家了,就是李赵张高等家,当初都比咱们家这个第一稳当。”
  
      说到这里,何有良猛地拍了一下石桌:“陈使君手里面可是抓着兵权的,如今圣人在此,使君求稳,若是圣人归京,又当如何?吃亏是福啊大哥!”
  
      最后一句话,说得是意味深长。
  
      何璨仔细思量一阵,终于点头道:“儿子明白了,一定跟那些人详陈利弊,办好此事。”
  
      “那也没必要。”何有良的转折有些快,“没有恶人,哪能突显出好人?人陈使君是朝堂高官,咱们何家只是边鄙小民,犯不着为了他得罪乡里乡亲的。”
  
      何璨嘴角直抽抽:“那”
  
      何有良长叹一声:“你是府衙的人,就算能管到县里,还能管到乡里不成?”
  
      “哦,哦!”何璨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这边是父亲教训儿子,换到范家则是儿子劝诫父亲。
  
      在范昌祐苦口婆心的劝诫下,范绍温终于答应闭门,不见那些请托之人。
  
      就在书院定址动工的那一天,何璨将灵池、广都两县的县丞请到士曹,一再强调士曹在农具典租上要公平公正,要让所有需要的农户都能租到农具。
  
      紧接着又说因为士曹人员较少,还要分出人手巡视监督,所以需要县衙帮忙分担大部分的典租份额。
  
      这话里的意思就是,士曹负责的这一部分你们都别想了,县衙负责的那一部分可以分着吃,但是不能太过火。
  
      不论是农事宣讲院,还是新书院,陈佑都只是保持关注,没有插手太多。
  
      他现在除了对着各地传来的消息分析,就是巡察府兵、正兵操练。
  
      东川利州两地的消息越来越多,而且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首先是东川,昌州知州事借口做寿大肆敛财,民怨甚大。
  
      本来民怨啥的,如果不能组织起来也没啥用。但这一次,有一伙盗贼劫了知州事的金银财宝,偏偏还拿出一些来分给了城里居民。
  
      也不知道知州事从哪听到的消息,派州兵挨家挨户收缴。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可想而知昌州城被祸害成什么样子。
  
      然后,死人了,有民有兵。在之后,城中生乱,贼人入城。
  
      这个知州事之前也是当兵的,倒也硬气,硬是带着散乱的州兵打退贼兵、平定民乱。
  
      嗯,在奏章上又是一个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好官。
  
      再是利州,巴州有一军由于粮饷不足哗变了。这就是前几天发生的事情,通过武德司的渠道迅速送过来的,也不知道现在解决了没有。
  
      这是闹得比较大的例子,东川也好,利州也好,甚至陈佑所在的西川,各种贼人乱民都出现了不少。
  
      好在西川各军都陆续传回消息,离得比较近的几个军或是已经抵达锦官府,或是正在赶来的路上,让陈佑多了不少安全感。
  
      只不过诸军齐聚。粮饷和治安,是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粮饷还好,锦官城位于水边,交通方便,可以从其它地方调度,就是钱银花的比较多,税收压力大。
  
      但治安,就有些不太好管了。
  
      7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