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三章 开仓买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午下班后,李欣在外面买了饭,带回宿舍吃完,稍微休息了一下,出去打了个车,径直去了江南商品交易所。
  这个交易所设在省展览馆内,大厅内被隔断装修成很多30平米大小的房间。
  省内的很多企业都在这里拥有一个交易席位,然后租一个这样的房间做办公室,放几台电脑,客户就在这个办公室里看行情,下单买卖交易。
  李欣来到橡胶厂交易席位的办公室时,已经快13:30,下午的交易马上就要开始了。
  这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就三位,主任是张瑾,在办公室里接受客户的委托,打电话进场给场内交易员下单交易;陈江是红马甲,也就是进场的交易员,负责在场内接电话下单;王红是财务,兼作结算,负责整理汇总当天每个客户的交易数据。
  李欣走进屋,见老冯、老赵和徐莉都已经到了,坐在电脑旁等着开盘,他也找个位置坐下。
  张瑾笑着跟他打招呼说:“好几天没来了,都忙啥去了?”
  李欣掏出烟给他和老冯、老赵各发了一支,说:“还不就是每天上班,瞎忙。这几天行情怎么样?你们怎么看的?”
  老冯是企业内退职工,50岁出头,自己拿点钱每天做短线,单量很小,当天开仓当天就平仓,绝不留隔夜仓位。
  老赵听说是某食品厂的业务员,单位来这里开了户,但很少交易,基本就是来每天关注行情。
  徐莉二十七、八岁,中等个子,穿着很时髦,长发烫着大波浪卷。她老公是做服装批发的,听说比较有钱。
  她在家闲着没事,听人介绍说炒期货可以赚钱,比打麻将更过瘾,也就和几个姐妹来开了户。买卖的时候很容易跟风,而且胆子比较大。
  老冯点上烟,接过话头说:“这几天来回波动,上下就是二十几个点的幅度,做多做空都赚不到钱。”
  徐莉对他说:“老冯,你每天来回跑,一会做多一会做空,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呵呵……”
  张瑾说:“这几天都是盘整走势,比较折磨人。李欣,你怎么看?”
  李欣说:“我好久没来了,对行情根本没有感觉。不过快到年底了,节前用糖高峰期快到了,应该可以做点多单。”
  接着问张瑾:“交易所这里最近有啥消息没有?”
  张瑾说:“也没啥特别的消息。听糖厂的人说新榨季本省的预计产量大致和上一个榨季持平。有个别的人传说其他甘蔗主产区的产量会减产,但不知道具体数字,也许只是小道消息吧。”
  老赵抽了一口烟,说:“市场上啥消息都有,谁知道哪个是真的?要是靠听消息下单买卖,十有八九行情走势和你的期望相反,连续亏几次,信心都搞没了。”
  李欣看看电脑屏幕上的走势图,心里大致算了一下,以现在这个价格,一手是10吨,保证金比例是8%,自己账户上的资金应该可以开仓130手以上。
  从自己掌握的信息上看,应该可以做多,而且这个单子开仓后就要持有到元旦以后,时间至少是两个月左右,是中长线的单子。
  虽然自己坚定的看多后市,但是在两个月这么长的时间里,行情会有怎样的反复谁也说不准,所以总的持仓最好不超过60手,今天先开仓三分之一,也就是20手。剩余的仓位在何时买入,最近几天看行情的走势再说。
  从时间上看,元旦过后一个多月就是春节。
  目前的主力合约T601在元旦后一月中旬就面临交割,其成交量正在逐步减少,交易保证金比例会逐步提高。而合约T605的成交量正在逐渐增多,最迟在11月底之前,T605就会成为成交量最大的主力合约。
  要建仓的话,仓位应该建在T605合约上,其交割日期在明年5月中旬,这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回旋余地都要大得多
  想到这,他对张瑾说:“就按现在这个价位,T605合约给我开仓买入20手。”
  张瑾拿起电话,把这个单子报了进去。接着,搁下电话转身对李欣说:“单子成交了,T605合约买入开仓20手,成交价位是4393元。”
  李欣说:“好的。”
  王红在桌上填好一张成交确认单递过来,李欣接过来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是客户现场交易的原始凭证,各个账户做资金结算时就是靠这些数据。
  如果客户不在这里,而是通过打电话过来下达交易指令的话,这里的电话是有录音的,录音也可以作为交易的凭证。而且客户还需要在方便的时候来这里在交易确认单上签字。
  李欣看看时间离收盘还早,今天也不再开仓了,就决定先回公司办公室去。
  想到这,他站起身来,说了句:“你们聊着,我还有点事,先走了,改天再过来哈。”
  李欣打车来到公司大门口,下了车,看看手表,14:45了。已经迟到了,于是匆匆上了楼。
  一进办公室,见蔗糖销售分公司东北地区业务经理高辉坐在自己座位上,和对面的夏小娜正聊着。
  见李欣进来,高辉站起身让座。
  李欣拿起杯子转身接了杯水,开玩笑说:“高经理今天不忙?有空来视察来了。呵呵……”
  高辉笑笑道:“岂敢岂敢,我怎么敢到总公司行政办公室来视察。”
  李欣掏出烟递过去一支,说:“看你气色不错,白白胖胖的,黑土地的水土很养人啊。”
  夏小娜也说:“下次记得带点那边好吃的东西回来。”
  高辉点上烟,说:“三千多公里路,吃的东西不好带啊,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炖两锅给你带过来?到这边都馊了,呵呵……”
  夏小娜撇撇嘴:“没诚意。”
  高辉说:“那边的皮货还真的不错,你们要的话,我给你们带点回来?”
  李欣问:“皮大衣吗?”
  “皮大衣、皮裤、皮帽、皮手套都有,绝对正宗。绥芬河那里过来做边贸的俄罗斯人带过来的,价格比内地便宜多了。”高辉点点头说。
  “皮大衣,皮裤这些在江城也穿不了几天啊,这里的冬天不怎么冷。”李欣道。
  夏小娜问:“皮手套是啥皮的?好看吗?”
  “鹿皮,狍子皮的都有,很漂亮的。”
  夏小娜想了想说:“要不你帮我带一副狍子皮的吧,冬天骑摩托手就不冷了。”
  高辉说:“没问题。”
  李欣问:“你们最远跑到绥芬河去了?和俄罗斯人做生意吗?”
  “是啊,不过不是直接和俄罗斯人做生意,还是和当地的经销商打交道,他们再卖给俄罗斯人。”
  李欣喝了口水,搁下杯子又问:“蔗糖运到那么远的地方去,销路如何?”
  高辉说:“很好卖啊。我们东北地区本来就很缺蔗糖,在东北都很好卖,俄罗斯那边更稀罕蔗糖。所以你看东北地区的蔗糖销售价格基本上是国内最高的。”
  李欣在烟灰缸里弹弹烟灰,说:“这么远的距离,运费也很高吧?”
  高辉解释道:“其实运费到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运过去。我们省的铁路运力一直是个瓶颈,每年蔗糖生产高峰期的时候申请铁路车皮很困难,有糖你也运不出去。”
  他吸了一口烟,接着说:“在这一点上,另外两个蔗糖生产大省就比我们好得多,他们的糖运出去很方便,所以他们在那边的市场份额要大得多。”
  “长知识了,以后要向你多请教。”李欣笑笑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