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116章 开春,农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爹,爹……”

    韩翊快步走到屋内,将背上的袋子放在地上,满脸欢喜地道:“种子买回来了,商行那边还赠送了一袋棉花种子。”

    “棉花种子?”

    韩文安愣了愣,打开袋子看了看袋子内的东西,道:“翊儿,商行为什么要赠送棉花种子呢?”

    “爹,”

    想着商行店员的说辞,韩翊解释道:“商行那边说了,愿意种棉花的,商行免费提供棉花种子,不过秋季收获的时候,要交回一百斤棉花。

    这么多种子,足够种五六亩棉花的了,我就自作主张,登记了名字,领取了一些种子回来。”

    “五六亩棉花?”

    韩文安有些哭笑不得,道:“翊儿啊,这五六亩棉花,就够咱们爷俩受得了。

    到时候采摘棉花的时候,你可不要偷懒!”

    “不会的,爹!”

    韩翊大手一挥,道:“翊儿已经长大了,能帮爹爹做事了!

    再说了,商行那边的人说了,摘棉花的时候若是忙不过来,可以请人干活。

    而且,商行也会出钱购买棉花的!”

    “先这样吧。”

    韩文安点点头,又看了看袋子里面的棉花种子。

    想了想,韩文安说道:“明天,先去把棉花种子育苗。至于高粱种子、小麦种子、大豆种子,可以适当晚一点,忙过了棉花育种之后再。”

    吃完饭,韩文安也在思索着,商行为何要免费提供棉花种子。

    仔细一想,或许是变相推广种植棉花。

    这棉花,能够制作棉被、棉服,也是过冬取暖的必需品。

    现在东宁省这边过冬,要么是兽皮、鹅毛,要么是树叶,或者就是在家中窝着不出去。

    仅有的一些棉花,也是商行从江南等地采购而来的。

    如此看来,王府这边是准备自己大力生产棉花了,减轻对江南等地的依赖啊!

    至于王府那边为何要这样做,韩文安不知道,他也没有去多想。

    这段时间的韩文安,过得也非常充实。

    从淮北来到东宁,也已经大半年时间了。

    这大半年间,有活干的时候,韩文安在外打工赚钱,养家糊口。

    没活干的时候,父子二人也在自家地里面开荒。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父子二人也开出来三十来亩田地,剩下还有十多亩没有开垦。

    剩下的十多亩,韩文安也不打算开荒了,他在山林中搜寻了一番,准备在这十多亩荒地中种上果树。

    毕竟,就他们父子两人,这么多地也忙不过来。

    除了这么多田地之外,入冬之后,父子二人也没有闲着。

    原本的地窝子,也进行了修缮。

    甚至还准备了一些土坯砖,准备积攥够了,开工建房呢。

    不过眼看开春了,他们也没有多余时间。

    第二天一大早,父子二人便来到了自家田地中,开始培育棉花苗。

    不单单是韩文安、韩翊父子二人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整个东宁省大大小小的区社那边,都开始忙碌着。

    年前迁徙过来的百姓,经过半年的开荒,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上属于自己的粮食,也是他们的梦想!

    饶是一些来得比较晚的百姓,虽然只开垦了三五亩地,也开始精耕细作。

    这些田地,也是他们下半年,不饿肚子的保障!

    不仅仅是这些百姓,就连王府麾下农垦队的农场,也都开始忙碌着。

    不过与去年不同的是,农垦队农场今年一大半土地,种植的都是棉花。

    棉花,也是今年李信格外关注的作物。

    不仅仅能够保暖,而且能够纺线织布做衣服,用途非常多。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东宁省来说,非常重要!

    农耕时节,李信也带着大小官员,在田间地头视察着。

    当李信来到东宁府十二区三社的时候,还是引起了附近百姓们的骚动。

    在地里面忙碌着的百姓们,纷纷仰着头张望着。

    “怎么了?都看什么呢?”

    韩文安有些疑惑地问道。

    韩翊仔细地听了听,回道:“爹,好像是信王来了……”

    “信王?”

    韩文安愣了愣神,他抬头看了看远处那位年轻人,倒是和之前见过的信王一样。

    只是,没想到贵为信王的李信,竟然就这么走路来到了田间地头。

    当真是世间少有啊!

    韩文安不禁有些诧异。

    远处的李信,一边走着,一边朝着田间地头的百姓们,挥手致意:“乡亲们,辛苦了啊!”

    看着满脸笑容的信王李信,百姓们纷纷回道:“不辛苦!”

    “老乡,你开垦了多少田地啊?”

    走到一位老者地头,李信开口问道。

    “殿下,”

    一看到信王到了身边,老者连忙就要下跪。

    李信一把拉住老者,说道:“来,坐下说。”

    看着李信熟练地坐在地头,老者也放宽了心,憨厚一笑道:“殿下,我老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了,种不了多少地了。

    去年开了五六亩,种点粮食,够自己吃就行了。

    别的也不指望了,没死在淮北,都是托殿下的洪福啊!”

    “五六亩?”

    李信看了看老者,问道:“粮食够吃吗?”

    “够了,够了!”

    老者连忙说道:“农闲时候,我也在建筑队帮忙,每天还有些工钱呢!”

    “那就好!”

    李信笑着点点头。

    离开了这片地,李信来到了韩文安的地头,看着在地里面忙碌着的父子二人,李信笑着说道:“这么小的孩子,都能干活了啊!

    不错不错!

    你们开了多少田地?”

    “殿下,”

    韩翊没有丝毫畏惧,回道:“我和我爹,开垦了三十六亩荒地,昨天也在商行领了棉花种子。

    今年准备棉花、高粱、小麦、大豆,都种一些!”

    “这么多?”

    李信瞪大眼睛,笑着道:“就你们两个?能忙得过来吗?”

    “能!”

    韩翊拍了拍胸脯道。

    “殿下,别听他说大话。”

    韩文安恭敬地回道:“秋收忙不过来的时候,再请人吧。”

    “就你们两个,的确忙不过来!”

    李信眉头微皱,问道:“孩儿他娘呢?”

    “淮北水灾,没能出来。”

    韩文安回道。

    “噢。”

    李信默然,随即道:“淮北水灾都过去了,大老爷们儿的,别想过去了!

    你还年轻,在东宁再娶一个,家里没个女人,也不是那回事!

    要不要我给你介绍一个?”

    “啊?”

    韩文安愣住了,连忙摆手道:“多谢殿下好意,不用不用。”

    “哈哈哈……”

    李信笑了笑,道:“你们忙吧。”

    说着,李信离开了这里,继续视察其他农耕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