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225章 豆豆是懂画饼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外这些期刊编辑是绝对想不到,华夏国内也有许多人正在苦恼这种刷论文的行为。甚至不停的更新各种审核规则,只为了遏制这种风气。

    同样,国外这些审稿人们也根本无法理解国内这些材料人那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还不抓紧多刷几篇论文,以后搞材料的论文都能用机器刷了,谁还能往外发的出去?

    所以国外许多人还在纠结于这种逆天的应用是否真实存在。

    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人类本就是这样的。

    科学每次向前的大跃进,在当时的人看来,都跟魔法没有任何区别。

    电灯出现之前,没有火竟然也能亮?

    没有亲看到第一艘飞机上天,钢铁怎么可能飞起来?

    深蓝战胜世界象棋大赛冠军之前,电脑还会下象棋?别开玩笑了!

    苹果4风靡全球之后,大家才发现原来手机还能这样玩的。

    显然,这次从乔泽办公室里诞生的材料学模型带给大家的疑惑其实也是一样的。

    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有如此逆天的材料学模型?这很不科学!

    但如果不接受这个不科学的传言,又根本无法解释华夏这一篇篇如雨后春笋般投来的论文。

    据说这还是所有论文是发布了紧急行政令,材料类论文对外发布需要先经过一个神秘内部委员会的审核。

    如果没有在华夏国内就先过滤了一遍,本来可能还有更多更逆天的论文想要发布。甚至据说一些过于先进不便展示的内容,在内部提交申请的时候就直接被pass掉了。

    可想而知世界材料学界的舆情此刻能有多么炸裂。

    相对于华夏国内来说,外面此时环境跟资源的确是差太远了。

    最初国内材料人不相信,但是有办法的总能有渠道拿到测试码验证。哪怕人脉不那么强,找不到渠道申请测试码,但都在行业内混,通过各种关系,只要能拉得下脸,去人家实验室里见识個稀奇,总是可以的。

    但对于这些国外的材料人来说,他们暂时压根没有更直接的渠道去了解这个模型是不是真实的。

    唯一的证据就是华夏这段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高质量论文。

    更可气的是,最近的这几天华夏同行投稿的论文突然又开始变少了,据说是某个权力极大的委员会直接叫停这种刷论文的行为,收紧了对外投稿限制。

    也就是说连间接了解的渠道都被收紧了。也有想通过非常规方法了解的,但时间紧任务重,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这个能力。

    也有在华夏有熟识的专家们,开始找华夏的同行开始打听情况。有人很坦诚的告知事实就如同传言那样,也有人忌讳莫深,不愿深谈,只是随口打着哈哈。

    消息真真假假的,加上到现在也没有人站出来承认开发出了这款跨世纪的模型,这就让真相愈发变得扑朔迷离。

    让人不知道该相信什么。

    毫不夸张的说,华夏溢出的这些信息,让整个世界材料学界在这个四月初都处于混乱之中,甚至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什么。

    如果选择相信这种堪称跨世纪的模型,意味着整个行业的逻辑开始发生根本性变革。自己为之奋斗了半辈子的事业,将成为历史。

    如果选择蒙上耳朵,闭上眼睛,那就得接受华夏同行的能力跟效率可能比他们强上数十倍。

    除非不在行业内,否则总不能两者都不选吧?

    终于,一个消息似乎侧面印证了这款超时代的模型的确是诞生了。

    华夏算力突然告急,甚至国家层面出台文件开始大力鼓励支持发展超算行业发展。

    按照去年发布的《世界算力指数评估报告》华夏的算力已经已经在全球排第二,整体服务器市场规模上涨了7.2%,占全球市场比重28%,就这都算力告急,大概可以判断出突然新增的旺盛需求是从哪冒出来的。

    等了许久之后,最关键的证据也终于在万众期待之下公布了。

    西林工业大学数学院直接在官网上挂出了一条重磅消息。

    “热烈庆祝我院战略合作单位西林数学研究所再创佳绩,乔泽教授主持设计的材料学理论模型广受好评。”

    显然,老徐这次是真不怕事大了。

    ……

    西林工大。

    对于徐大江来说,他已经做好了被调到冷门单位看报纸的准备。

    其实图书馆管理员就挺好的。

    虽然钱不多,但事儿少还离家近。

    站在他的角度来说,如果乔泽离开的话,其实这个院长当起来就没什么意思了。还真不如急流勇退。

    这样西林工大数学院还会一直流传他徐大江的传说。

    毕竟肉眼可以预见的事实是,当乔泽离开之后,西林数学院不管谁来当这个院长,未来的发展都会在经历这个高峰期后,开始走下坡路。

    真就是天王老子来了都没用。

    除非能有第二个乔泽。

    但祖坟连续冒两次青烟的可能性太低,低到近乎能忽略不计。

    不对,这都不能用祖坟冒青烟来形容了,这样的天才出生在华夏,其实已经可以上升到国运了。

    从这一点上说,徐大江觉得给李建高一个院士还真不算什么。

    乔泽晚出头几年,那都是万亿资产的浪费。

    事实也证明了,如果没有伯乐的话,千里马想要出头的确是挺难的。

    所以跟陈远志聊过之后,徐大江已经心态轻松,甚至直接开始放飞自我了。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首先没接到学校的电话,而是乔泽的电话。

    “闲的话来一趟研究所。”

    “好嘞,等我半小时。”

    ……

    乔泽专门叫徐大江来到不是因为数学院官网上挂出的这条消息。

    虽然豆豆的确刚刚通知了他。

    主要是看到消息,就想到徐大江,想到徐大江,乔泽觉得要把之前答应李叔的事一起解决了——带学生。

    说实话,乔泽自觉并不是很擅长教学生。

    他的学习方法本就不具备可复制性。

    看视频,看论文,然后再想一想,大概就能理解了。

    如果学生都这么教的话,每年期末考试通过率能达到百分之三十都是烧高香了。

    不过现在正好研究所成立了乔代数几何的研究小组。正好报考李建高跟他的博士生都是想要学习这些最先先进的数学思想,可以直接让他们跟着研究小组一起学习就好了。

    他只需要每周抽点时间给这些博士生们答疑,给他们安排方向跟论文选题就好了。

    叫徐大江来,主要是讨论一下尽快叫人来面试方面的事宜。

    理论上博士生入学也是九月份的事了。

    但既然研究小组已经成立,当然是现在就能来最好了。

    等九月再来,怕这些人跟不上进度。

    反正这次面试就是走个过场,选择的学生都是平时跟李建高比较亲近的教授推荐来的。

    乔泽也不打算浪费别人的时间。

    总共就五个名额,都已经分完了。没必要再搞择优录取那一套,叫一堆人来面试,然后假模假样的把其他人淘汰。

    一切从简就好。

    对于照顾自己人这种事,乔泽做起来从来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谁要跟乔泽谈公平,他可能会难得抽出一分钟,耐心告诉对方,这个世界的公平从来都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自己想办法争取来的。

    就好像他高中时被临时通知不能参加奥数竞赛的时候,他也没向学校要过公平一样。

    听起来很不美好,但很真实。

    小破球上公平这两个字真要能存在并发挥效用,那古人就不会造出鸟尽弓藏、卸磨杀驴这些高端词汇。更不可能出现只要在高端会议上拿出一小罐洗衣粉,一个国家便得遭受十年战乱这种破事。

    有理可能的确不在声高,但拳头一定得够硬。

    所以李叔成为院士很合理,小苏成为数学协会荣誉院士很合理,老苏想要当材料大王,搞出万亩的材料产业园也很合理。主打就是一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徐大江想要未来数学院能跟普林斯顿齐名,也算是合理。

    总得分个远近亲疏。

    不服气的话,就凭实力把这些位置抢去便好了。

    如果真是技不如人,乔泽也不会生气。

    虽然乔泽并不擅长管理,更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些,但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如果一个人都不能对身边一直帮助他关心他的人好,嘴里却一直嚷嚷着要以德报怨,那是真要离远点。

    毕竟做这种人的敌人是否危险另说,但当他的朋友跟亲人却真可能是致命的。

    给徐大江打完电话,乔泽正打算把这段时间积累下来的一部分手稿做个简单的整理,电脑屏幕上豆豆突然弹出了一个消息。

    “亲爱的爹地,刚刚监测到有人通过模型算出了这个结果,值得您认真看看哦。”

    “嗯。”乔泽应了一声。

    随后屏幕上豆豆直接调出了模型后台的数据。

    大概看过一遍后,乔泽都微微感觉有些诧异。

    只能说大规模开始授权之后,华夏的材料学团队们是真的很有想法。

    有些人利用算力极限操作,不停的刷新正在研究材料的上限,然后抓紧窗口期水论文,还有人则直接想搞个大的,哪怕浪费了这段珍贵的窗口期也无所谓,标准的赌徒心理。

    这次模型的反馈结果无疑就是后者的操作。

    这个团队拿到珍贵的测试码后,使用模型模拟的是常温超导体材料。

    当然这个常温还是有限制的,这个团队还是没那么疯狂的,起码没有设置到0度以上的室温,而是能在0到-30摄氏度,也就是243.15k-273.15k这一温度区间内,能展现出超导作用的材料。

    目前一发布的论文中检索,最高的超导临界温度是负70摄氏度,也就是140k。

    但学界普遍公认的临界温度却在140k,也就是大概负133度左右。

    至于南朝大张旗鼓拿出来搞笑了一波的lk-99并不能放入讨论之列,毕竟去年他们自己人就已经认定了没有证据证实lk-99为常温超导体。

    这也一度打了许多想要大吹小国科研的牛人们的脸。

    着实是有些不争气了。

    这个团队在选择好参数之后,便开始上传。

    因为一个激活码,只能同时进行一项任务,而他们选择的这个任务租用的算力足足运行了二十天,终于在刚刚给出了反馈。

    估计团队的成员们此刻也正激动的守在屏幕前观看这个结果。

    至于模型给出的结果也让乔泽不知道如何评价。

    抛开那些学术语言就是,经过对目前所有公开的实验室数据跟成果进行分析,以及对所需性能的倒推,实验室内制备这种材料是有可能的。但首先需要生产出一种新的仪器。

    因为模型给出的并不是传统单一材料模式,而是一种复合材料。需要一个量子结构层,跟具备特殊云结构的导电层,跟一个量子缠绕势能场进行电子拓扑配对。

    所以要在实验室制备这种材料需要一种能对拓扑态电子云成像跟操控的装置。

    有些像射电显微镜,但功能要比射电显微镜更强大,可以用射电干涉仪来命名。

    模型的建议中要给这种射电干涉仪加入相干光源跟分束器与合束器来进行样品干涉,同时需要编写更精准的数字相位重建算法,来帮助完成对拓扑态电子云的精准控制,并结合多个干涉图像,实现三维干涉成像。

    理论上这种射电仪器是能造出来的,但具体怎么生产制作,乔泽给的模型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并没有给出答案。需要工程师们自己去想办法。

    模型还给出了特别提示。

    只要造出了这种射电干涉仪,并按照现结果给出的操作建议,得出足够的数据后,上传到数据库,并再次进行计算,就有更大的把握确定实验室制备常温超导材料的可能性。

    甚至可以突破0摄氏度的限制。

    乔泽不知道正在看结果的团队此刻心情是怎么样的,但他觉得很怪异。

    “你对这个结果进行干涉了?”乔泽忍不住问了句豆豆。

    他给出的模型虽然用了人工智能的模块,但并没有加入情绪模块,所以理论上给出的结果可以就是可以,不行就是不行,怎么还给材料工程师们画起大饼来了?

    这应该是豆豆才有的功能。

    而且豆豆的确是有这种能力的。

    为了掌控全局,所有通过模型生成的结果,会首先发送到豆豆掌控的数据库,由它入库、检测跟判定之后才会发送给每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