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二百一十二章 叛将王耀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主寨是茅麓山海拔最高的地方,王五置身此间却无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倒是多了几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无力感。

    白日“公论”结果是继续与清军战斗到底。

    这意味着王五想竭力保全的抗清火种,终将熄灭在三省交界的丛山峻岭中。

    敌我实力的差距不是人力和气节可以改变的。

    不管明军是往陕西方向打,还是向四川、湖广方向打,都将遭到清军的疯狂围攻。

    怕是连后撤百里的四川绿营也会翻脸。

    眼下的局面是在王五的“政治”攻势下,除了爱新觉罗外,所有人都想利用明朝,但又不想已经亡了的明朝死灰复燃。

    鳌拜肯同意和谈,一方面是想摘清弟弟穆里玛兵败责任,阻止政敌对自己的进攻;

    另一方面也是想“养明自重”,延缓小皇帝亲政时间以便继续掌控朝政。

    张长庚他们同意和谈,一是被王五俘虏没办法,不谈也得谈;

    二也想从中捞取功劳;三则有为自己正名的意思。

    毕竟,被俘是件不光彩的事。

    谁都想将自己洗白。

    张长庚如此,穆里玛如此,那一帮被俘的满洲将校更是如此。

    既然兵败责任都推给图海了,那大家伙就齐心协力把明军招抚得了。

    皆大欢喜。

    郑蛟麟、马宝他们肯助明军,则是为了将来真反清的话明军能与他们联手。

    不管哪一方,都不希望明朝真的再回来。

    可最后这点明军真要在三位老帅指挥下往外冲,试图脱出牢笼,于任何一方便不再是可利用的对象,反而会是要他们命的存在。

    纵是吴三桂这会也起了反清之意,怕也不会允许明军真的跳出来搅局。

    因为他比清廷还害怕明朝东山再起。

    真要发狠把明军剿了,郑蛟麟不可能不听。

    三省清军就属四川绿营最能打。

    所以王五这才极力主张和谈,并为之努力了近两个月,谁想最后却是这个结局。

    不由很是神伤,有些不甘心。

    只不过虽对结果失望,但王五并没有感到愤怒,反而出奇的平静。

    散会后独自一人来到主寨东南方向的红崖边,自傍晚开始便坐在崖边。

    外人看着可能觉得王五心情低落在此发呆,实际王五只是在反思整件事。

    不再以自己的角度看待,而是站在李来亨、袁宗第、洪部院等人角度看待与清廷议和这件事。

    得出的结论是李来亨、袁宗第、洪育鳌他们之所以千古留名,为后世子孙永远铭记,并不是他们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而是他们为汉民族留尽了最后一滴血。

    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但凡这些人有半点“识时务”,就不会成为后人心目中的英雄。

    如此,王五的主张不被接受再正常不过。

    因为不管他用什么词汇形容这次和谈,从什么角度来分析议和停战的好处,于李来亨他们眼中其实都是一种软弱、妥协,甚至是投降的表现。

    茅麓山这边剃发也好,不剃发也好,只要停止同清军的战斗,就表明茅麓山几万军民已经背弃明朝。

    如此,还坚持什么?

    这二十年的坚持又算什么?

    在王五眼中,是战还是和,不过是路线之争。

    本质还是同清廷斗争到底。

    战与和都是手段。

    对此没有半点心理负担。

    但那是因为他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有恃无恐。

    可诚如洪育鳌、潘应龙二位不会将复国希望放在一个大汉奸身上般,同清军打了二十年的李来亨、袁宗第他们也不可能放下刀枪同清军坐下谈什么判。

    因为他们无法预知未来,他们只能着眼于眼前的得与失。

    真要同清军议和,他们对得起谁?

    又怎么跟几万追随他们的军民解释?

    人心一旦散了,再想聚拢就难了。

    故而李来亨决意战斗到底,哪怕茅麓山实际撑不了多久。

    不是迂腐,也不是顽固,而是气节使然。

    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活。

    李来亨的决定纵是主张议和的韩王也无力干涉,况只是個挂印总兵的王五。

    自知无法改变的他轻叹一声,也是心乱如麻。

    不知自己是当与三位老帅一起全力抗清,还是利用已经编织的“关系网”抽身事外时,身后却传来熟悉的声音:“怎么,想不明白?”

    是郝摇旗的声音。

    王五回头看去,发现除了郝摇旗,还有虎帅和袁帅。

    三位老帅身后还站着皖国公刘体纯世子刘享。

    “末将参见虎帅、袁帅、郝帅、小公爷!”

    王五赶紧起身行礼。

    “娃娃,”

    郝摇旗上前拍了拍王五肩膀:“在这坐了半天,是不是很失望?”

    王五怔了下,点头道:“有一点。”

    “就一点?”

    郝摇旗明显不信。

    “是只有一点。”

    王五说的是实话。

    郝摇旗笑了笑,侧头看向李来亨:“小老虎,你跟这娃娃说几句吧,我瞅着人娃娃心里对咱们有怨气呢。”

    李来亨微微点头,轻步上前看着王五沉声道:“身为明臣,我若与清廷议和,是谓不忠;而我祖父、父亲皆因抗清而死,我若不顾家仇同意议和,是谓不孝你娃娃是要让我做不忠不孝之人么?”

    “虎帅,末将不是这个意思!”

    王五理解李来亨的心境,但还想做最后尝试,便道他主张议和只是隐忍手段,并非真心要与清廷和谈。

    才说几句却被袁宗第打断。

    “你娃的意思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做不到。不是你娃娃的想法不好,而是我们这些人早年追随先帝把崇祯给逼的上了吊,引得吴三桂把鞑子给放进了关,这才叫鞑子占了咱汉人的江山,后来隆武皇帝不计前嫌招抚我们,赐我们忠贞营号又予我们封爵

    高太后在时更晓谕我们万不可背弃明室,今我们若与清廷议和既对不住明室,也对不起先帝太后,世人瞧在眼里,怕是认为我们这帮人终是贼寇,连那吴三桂都不如。”

    说到这里,袁宗第也是叹了一声,继而止住欲要说话的王五,道:“我和小老虎,老郝商量过了,你把老人孩子还有伤员都带走,如此就算对得起我们这帮老东西了。”

    说完面色一冷,喝道:“来人,将叛将王耀武赶下山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