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481章 办科班和买戏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秦淮河畔,王家。

    花厅之中坐着三人,分别是王文龙,薛素素和俞安期。今天沈宜修陪李国仙到庙里进香去了,没来。

    俞安期放下茶杯,没谈正事,而是先笑着说:“建阳先生真有面子,这虎丘之会的场子就如此拿下了。”

    “还要多谢我家夫人。”王文龙笑着回答。

    “苏州沈家,果然不凡。”俞安期感叹说。

    俞安期的感叹十分正常,新成立的坤班一直在应富家的堂会,但这是看在王文龙和薛素素的面子上,班社真正要获得认可,还是需要到庙会等面向百姓的地方正式演出才能打响名声,他原本还想着用自己的面子去找人讨个场子,却没想到王文龙夫妻直接给坤班弄来了虎丘之会的演出机会。

    苏州虎丘,那是昆腔的窝子!

    自从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造昆曲以后,虎丘就是整个大明最有名的演出之地。

    虎丘山并没有戏台,演出的地点就在虎丘山塘的大船上,演出之时船中为戏房,船尾备菜,看戏者乘“沙飞”“牛舌”等小型船只排列其旁,一众小船簇拥大船,演出的日子苏州各地的百姓都会涌聚于此,每一次演出观众不下万人。

    如果戏班唱的好,台下会出现“万人齐声呐喊”的景象,是整个大明最有震撼力的文化现象之一。

    虎丘的戏船有大户管理,不是哪个班子都可以上的,而王文龙之所以能弄到坤班到虎丘出场的机会,是因为虎丘之会的主理人就是沈宜修的伯伯“曲坛盟主”沈璟。

    这个机会换到其他戏班,求爷爷告奶奶都不一定能上得去。

    俞安期说道:“过去兰社虽有名气,却从来去不得虎丘。”

    “苏州人爱听昆腔,而兰社有名的是北曲,并非水平不到,只是苏州人不喜欢罢了。”王文龙笑着说道。

    “若无曲坛盟主相助,便是换做昆腔,怕也难呀。”俞安期感叹说,然后便拿出《白蛇传》剧本询问:“如此,就用这出戏去虎丘了?”

    王文龙道:“可有什么问题?”

    “班社演出还不纯熟,班里唱北曲的艺人都是从河南招来的,原就是学的中州韵,学起来南腔来都有些困难,唱戏的火候终究不到了。”俞安期为难的说。

    薛素素道:“唱昆腔不会苏白可不行,不如多招些江南的姑娘,将坤班带成科班。”

    科班制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发明出来的,传统的戏班主要是演戏,只招一些有演戏功底的艺人搭班演出。而科班除了演戏之外也学戏,向社会上招收学戏的徒弟。

    科班好处是打破了过去戏曲艺人,都是家传的规矩,可以为大班社快速的培养艺人,坏处就是科班的投入比较大,养出来的艺人需要给他们找到足够工作。

    这年代的科班制还只在浙江一带流行,因为只有浙江、南直等地的观众人数足以养活科班的存在。

    王文龙点头同意:“昆腔日后将有大发展,成立科班也不怕没戏唱……科班必须要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我想包个戏楼。”

    “戏楼?”薛素素没听明白。

    俞安期问道:“建阳先生的意思是包下戏台长久演出?”

    王文龙点头道:“没错。”

    薛素素还没反应过来,问道:“那是什么办法?”

    俞安期笑道:“这是元人时的法子,那时的瓦舍之中有常办的戏楼,专由一个包班社所包下,若要做科班,有了这样一个常备的演出场所,班中的徒弟也就能够有足够时间训练,否则到处去赶场,怎么练徒儿?”

    由于明代中早期对于戏曲娱乐的限制,戏曲的发展迟滞了上百年,一直到嘉靖年间文艺大兴、昆曲等新鲜曲种的出现()

    ,戏曲娱乐业才渐渐兴盛起来,到如今不过是四五十年。

    万历年间都还只有一些公共祠堂或是有钱人家自己建的戏楼,主人要听戏时,便去邀请班社到这些戏楼来演出。而像宋元时“常备瓦子”那样定期卖票演出的戏院到此时还没有恢复,专门用来唱戏的戏院、戏园子要一直到清朝才再次出现。

    照这样算,未来的坤班人数肯定会大大增加,俞安期询问道:“如此一来,还要投入租戏楼的钱?”

    王文龙道:“我打算再出三千两,在南京筹办一个戏院。”

    “建阳先生果然豪气。”俞安期夸奖说。

    王文龙打算把戏班交给沈宜修来办,自然不能吝啬,这三千多两还不够沈宜修嫁到他家里的嫁妆钱,要想办一个戏院也就是将将够而已。

    王文龙说道:“我们再来谈谈未来坤班的合作吧,咱们班子的运营费用和股东利润要分开,作为股东我投资最多我要分八成利润,其余两成利润两位自行分配。至于你们在班社运营之中担任的职位所挣的包银,则是算在运营费用之中。”

    “可以。”“我同意。”两人都点头。

    王文龙邀请说道:“那我便请安先生做班社的教词先生,每月包银三十两。”

    “幸何如之。”俞安期笑着说。

    王文龙又对薛素素说道:“请薛小姐担任班社的教习,每月包银五十两。”

    俞安期闻言暗暗笑起来,看着两人眼神玩味。

    “好的。”薛素素点头同意,听到俞安期的笑声,忍不住脸蛋发红。

    薛素素提出说:“建阳先生,这是班子里第一次排南昆戏,恐怕会用时久一些,班中的北方戏子,好多都学不熟南腔,若要赶得上虎丘之会,可能要大量使用外招人马和新人。”

    “这可不行,虎丘之会上露脸的不是我们班社中的人,岂不是为他人争名气?”王文龙摇头的说。

    薛素素抿抿嘴唇:“这可就难了,她们好些都只会卷着舌头说话,一世也没说过南腔的。”

    兰社过去唱的是北曲,现在虽然唱了昆腔但也是唱的南京流行的北昆。南京属于官话区,南京流行的北昆唱的是中州韵,念白就像后世京剧的腔调,也是官话的一种,河南来的戏子学起来还容易。

    而苏州等地讲的却是吴语,念的苏白属于吴语乡音,兰社里的外地演员想要学还真是挺困难。

    人再怎么做也不能违背自己的利益。

    就比如俞安期,之前他一直坚持兰社要在有钱人家中表演,还为了兰社能否去赶场的事情和王文龙起争执。

    但现在一听说王文龙决定为昆班租戏楼,还要办科班,俞安期立刻就对此事上心。

    毕竟原本兰社一年也就挣上几百两,而现在光是坤班每年给他的包银就超过这个数。若算上分红,利润更是可观,足以驱使他来往奔走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