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70章 人造圣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慈云搞清楚了。

    大相国寺质库就是块诱人的肥肉,朝廷眼馋要吞下这块肥肉,已不顾吃相了。

    而且大相国寺只是个开头,其他寺庙会依次步入后尘。

    慈云有野心,却也不傻,他明白拒绝的后果。

    他只是人家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李松随时可以放弃他,把方丈人选换成慈瑞或慈海,甚至是另外一个僧人,直到顺从为止。

    他会由于拒绝了祠部的“好意”,得到威胁和报复,以后的日子不好过。

    倘若顺从祠部,他便能紫衣加身,名望与地位也随之而来,从此成为一等一的得道高僧,走上僧生巅峰。

    到那时,钱财不过是信手拈来的小事。

    两害相权取其轻。

    权衡再三,慈云最终决定顺从。

    “阿弥陀佛,贫僧执念深重,尚未从无尽的苦海中超脱。”

    慈云双手合十,恭敬施礼,眼中却闪出狡黠光芒道,“贫僧郑重承诺,倘若能成为大相国寺身披御赐紫衣的方丈,贫僧愿把质库钱财的七成捐献给朝廷,用来拯救那些深陷苦难之中的百姓脱离苦海,走向光明······”

    “善哉,善哉!”

    李松合十还礼,瞬间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眼中闪烁的全是轻松。

    “慈云大师心系天下苍生,实乃世间少有的圣僧,必将名垂青史,为后世敬仰、传颂。”

    “本官这就进宫面圣,为圣僧求得御赐紫衣,明天便加冕,让天下百姓早早感受到圣僧的善举。”

    “贫僧谢过李侍郎。”

    “圣僧客气了!”

    两人相视一笑,其中滋味,唯有他们二人尝得出。

    ······

    “寻诚大师,你乃天下僧人之首,德高望重,众生敬仰,断不可坐视不理,任由这场佛门的风波肆虐······您要替汴梁城僧侣主持公道啊······”

    数个寺庙的主持或方丈联合来到太平兴国寺,恳求寻诚大师出面,希望能化解这场佛门浩劫。

    祠部派人核查度牒,将无度牒的僧人登记造册,驱赶出寺,勒令还俗。

    并严厉申明,若再以僧人身份出现在寺庙中,必将受到重责严惩。

    不仅如此,祠部的触手已伸向质库。

    那可是他们辛辛苦苦攒下的钱物,怎甘心让朝廷就这么白白拿走。

    寻诚大师是东瀛僧人,自幼便随师父跨越重洋,来到繁华的汴梁城弘扬、传播佛法,转眼已是三十载春秋。

    他师父是深受神宗陛下敬重的高僧,师父圆寂后,寻诚接过衣钵,凭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异国他乡闯出了名头。

    可以说他就是信徒心中的神明。

    寻诚知道,当佛门的尊严和僧人权益遭受侵犯时,他必须站出来发声。

    但他更明白,此时局势微妙,不宜发声。

    尤其他这种外来的和尚,更应保持缄默。

    寻诚大师用怜悯的眼神看着面前的僧人们,轻轻叹了口气道:“贫僧何德何能,能为诸位主持公道?”

    天清寺主持空闻似乎就在等寻诚这么问,他脱口道:“告御状啊!”

    混账!

    当我好忽悠,你们为什么不去告御状?

    外来和尚好念经,无非是需要你的时候,才有的奉承话。

    倘若外来的和尚不遵大宋规矩,反而跳出来指指点点,那大宋何须用外来的和尚念经?

    到那时,他便是一个外来妖僧。

    大宋岂容邪门歪道作祟?

    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吧。

    寻诚不和京城的和尚同流合污,他不放印子钱,不觊觎人家的耕地,只弘扬、传播佛法,领略其深邃与博大。

    他从不干涉大宋内政,还一直在悄然编织自己的人脉网络,和汴梁城的官员,乃至宰臣,都保持密切往来。

    这一切,就为在这繁华的汴梁,寻得一片宁静的栖息之地,让自己活得更滋润。

    说实话,他深深眷恋这个富庶的大宋。

    至于远在岛上的那个家,他早就淡漠了。

    “佛门乃清净之地,不容侵犯。诸位大师请放心,贫僧定当竭尽全力,为佛门、为众生,主持公道。”

    寻诚沉稳而庄重,缓缓开口,“等官家有闲暇时日,贫僧定当前往拜谒,若有幸拜见天颜,必为佛门申冤昭雪······”

    他在这片土地上已走过三十载春秋,早已学会世俗众中的各种客套、敷衍和推诿。

    面对眼前的局面,他不能轻易拒绝,否则他营造多年的高僧人设,将瞬间崩塌。

    而且,谁能保证,太平兴国寺内没有皇城司的探子。

    众僧听后,明白寻诚的这句承诺就是一句敷衍,根本不会有实际效果。

    他们微微张了张嘴,似乎想争辩,却又觉得难以找到合适的理由来迫使寻诚履行。

    最终垂头丧气道:“如此,便拜托寻诚大师了。”

    此刻,禅房内一片死寂。

    众僧辞行尴尬,不辞行更尴尬。

    正在这时,门外楼梯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令人尴尬沉默气氛。

    天清寺的和尚慧能,手持一张报纸,气喘吁吁地闯入禅房,看着众僧急切道:“诸位大师,快请看,大相国寺的方丈上报纸了······”

    众人一看,《大宋日报》上有一则关于慈云方丈的专题报道。

    “大相国寺新任方丈慈云禅师慷慨解囊,捐赠七成库存物资,用于救国救民。这一举动,并非轻率,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那份救国救民的热忱与决心······”

    “慈云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是众人敬仰的明灯,长期以来一直秉持慈悲救世的理念。他深知,佛教不仅是修行之道,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面对国家的需要,慈云禅师毫不犹豫选择了行动,其行为正是佛教无畏布施精神的体现······”

    “慈云禅师的捐赠行为,是对传统佛教教义的诠释,也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他的行为,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内涵······”

    报道把慈云美化了,人造出一位毫无瑕疵的圣僧。

    “慈云,你这个孽障,你这在作死!”

    空闻悲愤地大吼一声,随即一口鲜血喷出,然后软软倒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