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二十八章 传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农民其实是一个非常独的群体。千百年来,他们经历的天灾人祸、战乱瘟疫,让他们潜意识里只相信自己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这也是为何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的各种手艺、武艺甚至学识都只在血亲以及小范围的非血亲间流传。所有权,是一种随意使用、处置的权利,有了这种权利,就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安稳。而这种安稳,亦可归结到安全感的范畴之中。

    中国的劳动者们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他们更迫切的希望将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拥有,即便有暂时应对的办法,也丝毫打消不了他们拥有的热情。这种迫切拥有的情绪,在曲辕犁的事情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人群久久不肯散去,无论李恪如何承诺尽快组织二次发卖,他们都提不起兴致。跟这样一群执拗的人耗下去,无疑是浪费所有人的时间。还好问题不难解决,厘清问题的关节之后,李恪当即提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预售。

    一串串磨得发亮的铜钱交到了李恪手上,一张张蜀王画押、具渭南县令印的纸条被欢天喜地捧走。从明天起,他们就能拿着纸条来领新犁了,想想都美得冒泡。每天一百架新犁,按押条上的编号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领,这让他们心里有种沉甸甸的踏实。更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领新犁,都可以先来上工,领完新犁后可以请三天假回去耕地。

    哼,傻子才请假勒!一天二十文,管晌饭,三天就是六十文,地里一年的收成才值多少钱?回去跟傻娘们说明白,日子到了就带着自家小子、借辆牛车把新犁弄回去,然后把地凑合着拾捣拾捣,不行的话晚上下工回去自己再找补一下……

    看着最后一个农民离去,李恪长舒了一口气。签字、盖章,两千多次,实在累得够呛。这事别人帮忙还不成,人家就认蜀王!堂堂亲王、还是县令,那说话才会算数。四百文钱空口白牙交给别人?不放心!

    “喝口水吧,吴江等老半天了,你待会儿还得过去见一面。”秦勇端过来一碗凉茶。确实有点渴,李恪接过来灌了一口顿时皱起眉头。

    “王府没这么惨吧?糖霜都吃不起了?”都怪那什么红罐凉茶,虽然当年总觉得太甜、不爱喝,可现在喝着不加糖的凉茶,又觉得药味太重,喝不出凉茶的感觉。

    “凑合喝吧,又不是在县衙,哪给你找糖霜去……”

    算了,咱这王爷就没生那享福命。总算还有点凉气,一口喝完李恪站起身来,伸伸懒腰向草棚走去。

    草棚中,吴江独自等在这里,颜老姚老几人早在李恪把问题解决时就先回去了。看看吴江脸色,虽然有点忧心忡忡,却没有丝毫不耐。

    “香皂的事情你忙的怎么样了?”

    “配方已经交给了几个信得过的掌柜,他们先去比较富裕的地方试试。刚开始,我不准备把摊子支太大。”吴江稍作解释。

    李恪点头,生意是个细致活,上来就贪功冒进、把流动资金花光,无疑是作死的行为,稍微出点变故、整个事业都得面临破产危机。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自己一样身怀千年积淀,所以也学不了这种以金钱换时间的手笔。

    “你今天来,是看上新犁了?”无事不登三宝殿说的就是商人之流。

    “新犁现在是供不应求,在从没卖过的地方,只要消息传到了,也是一样。基本上是生产多少卖多少,利润也还行,是个不错的回钱行当。在肥皂的事上,我抽了不少钱出来,所以……”

    李恪明白他的意思,流动资金抽得有点多,想在新犁上回点钱,增加资金链安全。“你其实完全不用来找我,自己找架新犁,弄出图纸很容易吧?”

    吴江呵呵一笑:“毕竟是您弄出来的物件,绕开您自己做有些不地道。”商人忌吃独食,这么浅显的道理他岂会不明白?为了这点蝇头小利,把关系弄伤才是得不偿失。

    “这事儿我就不管了,你愿意做就去做,能做多大也全凭你的本事。就一点,售价不得过高。”李恪轻声道。“看你面带忧色,遇到什么麻烦了?”

    吴江张张嘴,犹豫片刻还是开口说道:“我在长安,听到些不好的传言。”

    李恪一愣,看看他的眼色顿时有点明悟。“我大概知道什么传言了。是不是有人弹劾我?”

    “岂止是弹劾,户部、工部、礼部、刑部都上的有奏章,其中一部分是弹劾殿下,还有更多的是弹劾颜尚书姚学士他们……”

    李恪面无表情听着吴江的话,心中暗暗盘算着。“渭南的事儿,好像跟刑部没关系吧?”

    “聚众,而沆瀣生。”好吧,违法犯罪事件防范于未然,也算跟刑部扯上关系了。

    “他们都弹劾我什么?”稍一思索,李恪又问道。

    “市井传言说法众多,只怕不足为信,但听说这几日朝堂之上,陛下因为这事已经发怒。”吴江轻声说道,这事是他费点力气才从一衙内口中套出来的。既然上了李恪的船,就得一心一意维持着船的正常航行,否则被浪打翻最难受的还是他。

    老爹已经发怒?那就是撑不了太久,只能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延缓事态发展了。不过还行,反正这边已经都上了轨道,能抽得出时间跟他们玩!

    闲谈片刻,李恪准备安抚一下吴江的情绪,毕竟新建立的关系并不牢固,而李恪的很多事情都少不了一个精明能干的商人。可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看的非常透彻,非但意志坚定,而且反过来安慰自己。这倒着实让他感觉收了个人才。

    送走吴江,李恪抬头看了看天色,离傍晚还有一会儿,索性到作坊里再转转。

    因为新犁发卖,李恪特意放了一天假,本想着作坊里应该没什么人,没想到居然和平时一样,一片劳碌的景象。

    “大师傅,今天休沐,您怎么不好好歇歇呢?”在一处作坊前停下脚步,李恪好奇问道。

    老工匠一看是他,呵呵笑着放下手中的工具。“休息个甚嘞?农民们都心急火燎等着用新犁呢。再说了,殿下开这么高工钱,一天不干活就白费上千贯,不敢耽误啊!”

    这话说的朴实,就像这个年代人们笃行的‘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一样,都是有责任感的表现。李恪笑着随便坐下:“来,大师傅,坐下歇会儿,咱随便聊聊。”

    老工匠拿起抹布擦着汗,凑过来坐下。

    “今天的新犁发卖,您觉得怎么样?”

    “弄的好啊,咱干了一辈子铁匠,第一次见打出来的东西这么受欢迎。”沟壑遍布的黝黑老脸上布满了唏嘘。

    “殿下,看了今天发卖,咱头一次觉得这么想多干活、干好活,也头一次觉得干活这么带劲!”旁边作坊里的匠人也坐了过来。

    李恪点头笑着:“是不是觉得心里有股子自豪?”

    几个匠人连连点头。

    “可为啥,咱以前都没这感觉呢?以前咱也没少干活啊?”有工匠问道。

    “因为,新犁是创新,能让他们活干的更好、出的力更少,最主要的是用了新犁,能有空干别的了。”李恪看看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索性他准备来个即兴演讲。

    “创新,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理解的,我想跟大家讲讲我的理解。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同一样东西的新手艺,或者用现在的手艺生产新的东西。可无论这新的手艺还是新的东西,都要比以前的好用、效果明显。这种改变,可以节约力气、节约时间或者节约料子,或者什么都不节约,但是造出来的东西要好很多!达到这些效果的改变都属于创新。当然,这里有一种价值最高的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创出一种东西。”

    “比如仓颉造字,比如鲁班造锯等等。这些创新,一般都是先发现人们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大家去造一个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如果解决效果好,那么创新就成功了。”

    “那创新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李恪出声反问道。顿了顿见大家在认真思索,他又接着道:“这个问题,我想大家从新犁上可以看到。作为使用者,农民将会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作为创新者,大家将会受到百姓们的追捧、甚至感恩戴德!各位,你们是喜欢按部就班的造个桌椅板凳、打个铁,还是愿意创新,然后像今天的新犁一样,改变他们的生活、接受他们的追捧和感恩呢?”

    李恪淡淡的话,仿佛在工匠们酝酿一天、却找不到汹涌澎湃原因的内心中丢下一块巨石,顿时让他们眼中泛着炙热的光芒、拼命的吼叫起来。

    “创新……创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