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66.往事不堪回首 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天,吴一品和郭小玲直接驱车到了公路的尽头,郭小玲将靴子换成了运动鞋,然后步行到黄德清家。刚刚经历了集镇打架之事,郭小玲一直闷闷不乐,心事重重的样子。
  
  吴一品心知一切都源自自己,这就好比,恶狗要咬你,朝你狂吠,你躲了便是了,你偏要去揍它几棒,让他叫的声音更大,让更多的人听到。
  
  他想方设法转移话题,逗郭小玲开心,但收效甚微。就算自己的笑话,让郭小玲笑得前仰后合,但他还是能感受到,她其实只是在配合地笑笑。
  
  到达黄德清家,黄跃进正好也在,而且正在帮黄德清做饭。见是郭小玲来了,黄跃进兴奋地说:“郭书记,您咋来了?您跟小吴同志认识吗?”
  
  郭小玲显然没认出来此人是谁,有些尴尬地笑着,“你好!我们是好朋友,也是同事,我们相约一起来爬回头望。”
  
  郭小玲的回答,让吴一品觉得有些讲究,先说是好朋友,再说是同事,是不是意味着,在成为同事之前,就已经是好朋友了?
  
  吴一品介绍说:“这位就是咱们楠木村的领头人黄跃进,小玲姐你不是还跟我提起过他吗?”
  
  黄跃进不好意思地笑着,“郭书记,您看小吴同志尽知道取笑我,我哪里是什么领头人,组织信任我,让我当这个支书,我也是赶鸭子上架哦!就怕辜负了组织的信任!”
  
  “我以前就知道你,别人都出去打工了,你却一直坚持在家里,靠烧火砖发家致富,提前奔小康,是个远近闻名的能干人!其实,我总结了,当支书没什么巧,跟你做生意一样,就是要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变先富为共同富裕。一品和我都很看好你!”郭小玲鼓励道。虽然她心情有些欠佳,但面对昔日自己辖区内的党员,面对现在的支部书记,她还是打起精神来。
  
  “有郭书记的鼓励,我一定好好干!”黄跃进表态道。
  
  郭小玲笑着说:“我哪里谈得上鼓励?我在芭蕉镇工作过,对芭蕉有感情,我就希望看到,在你们这些能干人的带领下,芭蕉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说话间,黄跃进已经为黄德清炒了一个五花鲜肉,一个白菜,还准备了一个散花蛋汤。吴一品发现,黄跃进的做的菜,样子还蛮不错。他看了一下,黄跃进带来了一块肉,一壶油,一袋米,还有一些零食。
  
  “跃进你工作忙,就不要跑这么远来管我这个糟老头子了!”黄德清虽然嘴上这么说着,但吴一品能够感受到,侄子来给他送东西,来给他做饭,他还是蛮开心的,整个人精神状态都不一样。
  
  说话间,黄跃进的电话响起,他撒谎说在砖厂有点儿事,唯唯诺诺答应着马上回来,给郭小玲道别,匆忙离去。
  
  看着黄跃进那慌慌张张的背影,吴一品不由得叹了口气,摇着头说:“被老婆管成这个样子,还真是个模范丈夫啊!”
  
  “长英这孩子啊,就是把跃进管得太紧了。跃进现在怎么说,也是咱们村里的支书,长英一点儿也不给他面子!跃进这孩子,年轻的时候不省事,因为赌钱劳过一年改,对他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黄德清在一旁抱怨着。
  
  吴一品微笑着问:“老叔,咱们楠木村的人,是不是都喜欢赌钱啊?我在走访的过程中,没到一处,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玩麻将或者扑克牌。”
  
  “往些年,楠木村的年轻人没有不赌钱的,这些年已经好了很多哦。想当年,楠木村的人打牌都打得蛮大,还瞧不起其他地方的人呢!跃进劳改出来,就不沾那玩意儿了,可能也是亏得有长英管束着吧。”黄德清补充道。
  
  黄德清吃饭的空挡,吴一品将便携式收音机打开,这里信号还可以,播放着央广新闻,凑到黄德清耳畔。
  
  黄德清高兴得像个孩子,脸上笑开了花,连连道谢,还要给钱,吴一品骗他说是镇上捐的。黄德清又念叨着镇上的好。
  
  简单聊了两句,教会了黄德清操作要领,吴一品和郭小玲便开始爬山。
  
  郭小玲穿着运动鞋,在山路上健步如飞,吴一品暗自感叹,她爬山倒真是一把好手。
  
  爬到山顶,极目远眺,郭小玲双手在嘴前拢个喇叭,纵情高呼着,吴一品知道她是在宣泄心中的郁结。
  
  待她安静下来,吴一品真诚地说:“小玲姐,我觉得有些时候,面对敌人,一味地躲避并不是办法,也要选准时机主动还击。你之前一直给我说,到这边来一定要低调,一定不要想着工作怎么怎么出彩,以免引起敌人的注意。我知道,这都是为我好。但是,我不想如此憋屈,我不想被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死去。即便是死,也要是跳进沸腾的油锅,来个痛快!”
  
  郭小玲没有答话,坐在石头上,任风吹散她的头发。
  
  吴一品捡起一块石头,狠狠扔向深渊,补充道:“我决定,不能虚度光阴,我要在楠木村发光发热,并不是为了工作出彩,而是问心无愧!”
  
  “我支持你。”郭小玲显得很安静,双手撑着膝盖托着下巴,眼睛望着远方。
  
  看她这么安静,吴一品也不再打扰她的思绪,躺倒在枯草和泥土上,望着瓦蓝的天空,和轻飘飘的云,感觉整个世界都暂停下来。
  
  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郭小玲提议,二人开始返程。因为下坡路滑一些,郭小玲主动要求吴一品拉她。她的手很柔软,身上的香味很扑鼻而来。
  
  吴一品恍惚之间,觉得自己拉的是陈思雅,感觉那么自然。以至于已经到了平缓处,吴一品也忘记了放手,而郭小玲也是忘记了挣脱,继续手拉着手前行。
  
  直到走到黄德清家,跟老人家道别时,吴一品才发现了自己的造次之举,连忙松手,调侃着解释道:“小玲姐,不好意思,拉上瘾了。”
  
  “我看你是把我当成你的大小姐了吧!”郭小玲若无其事调侃道,“你们真分了?我看到她的QQ动态的。”
  
  “不是,分手还能来假的?”吴一品瞪着眼。他昨天几次把郭小玲叫成大小姐,郭小玲当时没取笑他,这下来翻旧账,让他的脸一阵阵发烫。
  
  郭小玲摆起资格来:“你们小孩子谈恋爱,分个手还不跟过家家一样啊。你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小陈咋突然辞职了?”
  
  “她报考了南大传媒系的研究生,她说那是她的梦想。她还说当初考来石月城,是在和她爸赌气,她厌倦了公务员的生活。她让我辞职跟她去南城,她还许诺等我三年。哎,我怎么可能去南城?”吴一品显得很淡然,他反复给自己灌输,与陈思雅的一切都过去了,自己已经很快就要走出来,并且忘掉陈思雅了。
  
  “就因为她回南城了,你们就毫无理由地这么分了?”郭小玲惊讶地说,“这样,难道你不觉得很残忍吗?两个彼此深爱的人,没有吵架,没有冷战,也没有一个得绝症不愿拖累另一半的凄美桥段,就这么简单粗暴地分了?”
  
  “也许这就是现实吧,有很多的不科学,不合理。”吴一品轻描淡写的说。
  
  他没有跟郭小玲说吵架的事情,也没有说关于陈思雅前男友何鑫的事情,他不想对任何人说哪怕一个字有关陈思雅的坏话。
  
  他的记忆里,陈思雅的形象,自己与陈思雅的感情,已定格在机场离别时,二人紧紧相拥的那一刻。这段感情,在他心中是无比美好的,也是充满遗憾的。
  
  说话间,二人已经来到车上,郭小玲有些疲惫,开车比较游和。
  
  吴一品邀请道:“小玲姐,不如晚上到李大叔家吃饭吧,我也让你尝尝我的手艺。”
  
  郭小玲爽快答应,并微笑着解释道:“之前,我总是害怕面对故人,总是害怕听人说,咦,那不是郭书记吗?”
  
  “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吴一品好奇地问。
  
  “因为,在芭蕉镇,我是不够称职的!因为跟黄翼然闹矛盾,又要照顾果果,我几乎每天都在想着要不要辞职,要不要换个轻松点儿的岗位。黄翼然这个王八蛋,隔三差五跑到芭蕉来找我要钱,找我闹架。有一次,我们镇上正在开党委会,黄翼然居然冲进了会议室,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外拉!”回忆这当时的情形,郭小玲恨得咬牙切齿。
  
  她继续补充道:“你说这样的情况,我怎么安心工作?我想,我是有愧于芭蕉镇的,更是有愧于芭蕉父老乡亲的,我害怕面对他们。所以,我害怕他们。不过,今天听君一席话,我算是想明白了,不去面对,就永远无法翻过这一页!”
  
  “对嘛!果断翻过这页,又是全新的篇章!”吴一品附和着。车已到了李长华家。
  
  见是郭小玲来了,李长华颇为激动,笑着说:“我就说昨天接小吴同志的车那么眼熟,当时我还寻思那不是郭书记嘛,果真就是你。都到了家门口,也不来坐坐,郭书记不会是怕脏吧?”
  
  “李书记,您可还是一点儿都没变啊!过门不入,算是我不对,我给您赔不是!”郭小玲笑着,从后备箱里提出两瓶酒,“来得仓促,也没给您带什么,提前给您拜年!”
  
  李长华推辞一番,盛情难却,将酒放在桌上,说要去做饭,郭小玲拉住他,笑着说:“李书记,您歇一歇,一品今天已经夸下海口,说要让我尝尝他的手艺,您就别管了!”
  
  接下来,吴一品做饭,郭小玲烧火,李长华时进时出,看看厨房的动静,喂了猪喂了牛,又从吊脚楼下运了些上来。吴一品半小时张罗了几个菜,三人开吃。
  
  李长华劝郭小玲喝一口酒,郭小玲因为晚上要驱车返回,没有喝。李长华于是也不喝了,一个劲地催促:“快点吃,吃了早点儿回石月城,下回来找个星期六,不用着急回去,也尝一口楠木村的包谷老烧。”
  
  “心眼儿小的人,还以为您怕她吃呢!”吴一品玩笑道。
  
  菜的味道还不错,郭小玲也吃得很香,嘴里嚼着菜,囫囵道:“李书记,一品,我是真没空理你们,腊肉好香!”
  
  饭后,七点半的样子,郭小玲驱车离去,吴一品和李长华眺望着,一直到她的车消失在视野中,才进了屋。
  
  刚才有郭小玲在,李长华没说电视机的事,这会儿郭小玲走了,李长华开始责备吴一品道:“小吴同志,你干嘛浪费钱买这些玩意儿?几年没看电视,这日子不也照样过吗?”
  
  “大叔,您还记不记得,您自己也说您的思维僵化了?僵化了不是就要开发吗?怎么开发?学习啊!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电视机就是您的秘书!”吴一品嬉皮笑脸道。
  
  李长华板着脸,继续道:“你这得花多少钱啊?有发票没?我看看,要多长时间才能还清这笔钱?”
  
  “您若这么说,今天晚上,就现在,我就从您家里搬出去呗!”吴一品生气了,“我主要还是为了无聊时,能够看看电视打发时间!看电视不比跟您吹牛有意思?我就知道,您是舍不得电费呗!”
  
  “你这猴儿!”李长华语塞,他骂猴儿时,那感觉与李高平可真像。
  
  二人又闲聊片刻,各自睡下。
  
  次日清早,吴一品便起了床,忙乎了个把小时,把被烟熏成煤炭色的黑白电视机扔到吊脚楼下,将接收器和电视机装好,打开了新闻频道,播音腔回想着,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
  
  正在编竹筐的李长华,一脸的嫌弃,生着闷气,不时抬眼看看电视里说些啥,像个小孩子。渐渐眼睛就被定住了。
  
  吃过早饭,吴一品将电视机遥控器设置了快捷操作,一键关机一键启动,给李长华交代一番,然后继续了自己的走访之路。
  
  之前那些举家外出的,或者是家里明白人在外打拼的,这两天陆续有人回来了,这轮走访算是扫尾和补课。
  
  前几天,通过大面积走访,吴一品发现一个问题,留在家里的这批人,大多数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就是文化水平太低。对于楠木村未来的发展,他们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关心的只是张家长李家短,以及包谷红薯,没有太大的发展动力。
  
  他思考,楠木村的发展,最紧缺的,不是钱,不是政策,不是资源条件,而是人!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认为继续走访意义非凡,可以挖掘很多潜在的力量。
  
  这些外出打拼的人,多数都是能干人,有头脑的人,在外面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真心实意征求他们的意见,寻求他们的支持,发动他们回归,才是楠木村发展的出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