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七十八章 税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是……
  赋税这个问题却不是那么算的。
  打个比方,就拿榆次城来说。
  榆次县官府每年收的赋税,是榆次城官府自己负责处置的,上交给朝廷的是很少的一部分。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赋税是怎么衡量的?
  百姓并不会算账,也不识字,一切都是由村中族中有三老,官府里有各种曹吏负责榆次城内外的税赋的。
  然而此时,如果有三老与官府勾结起来的情况,这些百姓的税赋就成了他们随意拿捏的面团了。
  更重要的是,大汉各地方的税赋,是从中平六年收到了中平十年以后去的。
  这就是典型的寅支卯粮。
  寅支卯粮这个词用在这个地方可真是太正确不过了。
  其后,就是刍稿税,也就是干草税,干草,大汉有骑兵以来,重要的战略物资,而自先帝登基至今,年年岁末都要对北方大动兵马,而这份税,同样是要老百姓来负担的,这样下去还得了?!
  看看孝武一朝,至文景二帝时天下归心,但孝武皇帝只打了四十多年的仗,还是打汉家最大的敌人,匈奴,就将这个天下打得不成样子,几乎颠覆了刘氏的江山,最后不得不下罪己诏,改变了强势的政策。
  为什么?
  朝廷给不起了,地方摊派,地方摊派不了了,全压百姓身上去了。
  孝武一朝时强干弱枝尚且打成这个局面,更别提这个由家族门阀主导的时代了。
  刘辩在并州以释放佃户奴婢等,对家族门阀造成的损失最大,他们也并非牛羊,只会引颈就戮。
  他们一边假意放奴,却让这些人仍旧背负着极大的负债问题,然后继续压榨他们,让这些自由的百姓过的比佃户还要凄惨,百姓无可奈何,自然也就回来继续当佃户了。
  刘辩将压力施在家族门阀的头顶上,他们不愿意损伤自己的利益,就会将这些损失全部摊派在百姓头顶上,百姓过活不下去了,便只有高呼苍天已死。
  这并不是什么难以想通的关窍,但是刘辩作为一个现代人,从来没见识过这样的情况,一时之间难以适应。
  “倒是孤想的不周全了,并州全然与司隶不同,并非都是些全无生计的流民,孤还以为,只要给他们田种就不怕他们不从,没想到其中竟是有这样的顾虑。”
  顿了顿,刘辩对盖勋拱手,道:
  “幸得盖公及时点明其中要害,否则孤可就坏了大事了。”
  盖勋连忙摆手,道:“陛下明睿仁德,一语即透,且闻过能改,当为天下幸也!”
  “税赋好办,我本来打算就税赋一事诏少府与大司农同议,既然盖公先在屯田的政策上发现了问题,并点出税赋的弊端,现在弥补倒也不晚。
  回朝之后孤便让尚书台下诏,凡屯田之民,算赋减半、口赋蠲除,其余税赋一概减半,其中具体关窍,还需盖公常教孤,使孤能明此事。”
  盖勋拍了拍自己的脑袋,颇为无奈的说道:
  “陛下啊,您还是未能明透臣的意思啊!”
  刘辩:“???”
  难道不是这样吗?
  “陛下,大汉的税制主以田税,刍赋,稿赋为主,刍稿又已并为户赋,户赋中带口赋,算赋,而户赋的征调便交给了县令三老等人把控,一税多征,一税不同制的情况屡见不鲜,不说并州这等难以管服之地,便是新丰,长陵等大县,这种情况也是寻常。”
  刘辩皱眉。
  “请盖公教我!”
  刘辩恭敬的执起弟子礼请教盖勋。
  盖勋连忙避过,慌忙道:“依陛下之明,即便没有臣点透,也是能想明白的,臣不敢当陛下大礼!”
  盖勋恭敬道:“臣尝见田律中云:入顷刍稾,顷入刍三石;
  而上郡地恶,顷入二石,稾皆二石。
  令各入其岁所有,毋入陈,不从令者罚黄金四两。
  收入刍稾,县各度一岁用刍稾,足其县用,其余令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稾。
  刍一石当十五钱,稾一石当五钱。
  臣冒死顿首叩问陛下,何解?”
  刘辩愕然!
  他文学功底本来就不错,而这篇田律又是他曾经读过的,所以,这段文字对他来说并不算陌生。
  “这……”
  “臣再问陛下,何以曹操便能在并州一地便能拢聚粮食百万石?!时至八月,并州各平仓的粮食再多,也消耗完了吧?!”
  刘辩又是一阵无言以对。
  不经盖勋提起,刘辩还不知道这其中的弊端竟然已然大上了天了!
  如果不及时处理掉这古制沉疴,这个天下还能支撑多久?!
  要知道,刍稾税是按顷征收的。
  刍的征收标准是每顷三石,上郡由于土地贫瘠,每顷出刍二石。
  稾则不管土地肥瘠,统一按每顷二石征收。
  由于刍稾主要用作牲畜马匹的主要饲料,因此,各县交纳的刍稾必须是当年收获的,不许交纳往年存留的陈旧刍稾,以保证饲料的新鲜和营养。
  各县要对一年中所用刍稾数量做出预算,量出为入,在收够预算数量之后,其余部分则折算成钱征收。
  刍稾与钱的折算标准是,一石刍相当于一十五钱,一石稾相当于五钱,如果刍稾的市价高于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则按征收刍稾时的市价折算收钱,但是,请看清楚了,只有刍稾的市价高于法律规定的价格时,才按市价折算收钱,意味着如果刍稾的市价低于法律规定时,仍然按法律规定收钱。
  而汉代爵位为卿位及其以下的人要交纳户赋,每年要分两次交纳,第一次在五月,每户出一十六钱,第二次在十月,每户出刍一石,以足其县用。
  这就相当于朝廷亲自将这税赋的操作把手,交给了地方县令及乡里三老!
  其后,口钱,算赋因为性质的不同,是要上交朝廷的,而这部分钱都被地方郡县按某种不可说的方法给自己征收了,又该谁出?
  还不又是当地的小地主与无辜的老百姓?
  老百姓:我TM招谁惹谁了?!
  刘辩摇了摇头,感叹道:“若仿孝武当年,强干弱枝三十年,天下当不复此情形!”
  盖勋:“……”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