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7、劝父起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渊以区区两万人马,一夜间大败突厥十万铁骑,假如不是亲眼所见,谁敢轻易相信?赞叹之余,杨广不得不发自内心承认他果然是个不可多得的能人。因突厥人出没无常,是朝廷心腹大患,没有这么出色的将才,防守不易!并州离雁门关不远,于是,杨广下旨李渊继续留任并州郡守,附带管理雁门一带防务。

    旨意刚刚下达,杨广突然想到文帝当年做的那个怪梦,又难免后悔:姥姥的,朕这不是鬼迷心窍?既然李渊这么能干,且恰巧姓李,饶了他-命还封他官职,够宽宏大度了,怎么还能让他执掌比以前更大的权力?此人今后一旦造起反来,绝非儿戏!临时改口吧,他又感觉太有损自己的天子尊严。

    几经思索,杨广只得再度下旨,令亲信虎贲郎将王威为并州郡丞(行政二把手),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郡守(军事二把手),名为协助李渊治理防守并州,实则承担专门监视李渊的职责,一旦发现他有反叛迹象,即火速上奏,如事态严重,还可便宜行事,先斩后奏。

    杨广没有想到的是,如此部署,表面上对李渊委以重任,但心里对他的极度猜忌也同时暴露无遗,不亚于在大庭广众公然展示自己的矛盾心态,不但没法有效控制李渊,相反进一步促成了他的逆反心理。尽管李渊本人始终不显山,不露水,他手下人却没一个服气,李世民尤其气愤,常常私下大骂杨广是个无道昏君,十足一负义小人。

    李渊夫人窦氏生有四子一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自幼多病早夭(旧小说极力渲染李玄[元]霸天下无敌,纯属虚构)、四子李元吉;女儿李秀宁,比李建成小,较李世民大。

    窦夫人所有子女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喜欢舞枪弄棒。比较起来,性格却各不相同。李建成勇武善战,生性厚道,凡事顾全大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颇受李渊喜爱。李世民文武全才,能谋善断,为人乖巧,遇事既有胆略、敢想敢为而又心思慎密,敢于冒险却善于应变,更得父母欢心。女儿李秀宁也是天生男人性格,自幼不爱红装爱武装,功夫十分了得。李元吉呢,他好武的天性固然不比几位哥哥姐姐差,功夫也相当出色,可惜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游猎走马,无所不尽其极,兼且外表黑丑,既无父亲的英武,更乏母亲的贤能。李渊夫妻每当看到这位儿子,就不由暗自叹息,心里怎么也想不明白:以我夫妻双方如此优良的血统,怎么会生出这么个劣质产品?

    因自幼最受父母宠爱,李世民常常以此自负,凡事不甘示弱,哪怕与亲兄弟,也是半步不让。在双亲面前,他最爱显露自身才华,最有勇气与长辈争长论短。他胸怀大志,尽管年纪轻,经历浅,但对父亲近些年里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做法十分不满。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不满情绪也日见显露:天下人都在造反称王,为什么独有我李氏一门得忠心耿耿为昏君卖命效力?且不说那忠心换来的还是横遭猜忌,每时每刻都得提心吊胆,担心祸从天降!时至今日,他觉得很有必要与父亲认真争论一番了:

    “父亲大人,天子无道,亡国已是迟早的事!当今天下群豪四起,正是英雄用武之时!父亲占据并州这块风水宝地,手握兵权,却日夜担惊受怕,饱受昏君欺侮,何苦呢?孩儿愚见,父亲理当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起兵反隋,挽国家于危难,拯民众于水火,方称明智之举!并州是古之唐国,兵源充足,粮草丰沛,进可攻,退可守,父亲身为世袭国公,贤名远播四海,只须振臂一呼,天下豪杰定然争相响应,兴唐灭隋,在此一举,千万不可错过!”

    李渊正因为杨广公然令人监视,满肚子闷气没个地方发泄,尽管平日很爱此子,一家老少都安顿在河东,惟独将他带在身边,足以证明其宠爱程度之深。可是,儿子年纪还轻,不知天高地厚,开口就谈及这么敏感这么重大的话题,不懂避忌,如果不严加制止,迟早惹火烧身,祸及一家人,一族人!想到这,他不由将脸一沉,假装生气,板下面孔训斥:

    “一派胡言!别说我李氏一族世代忠良,深受皇恩,轻率造反,势必遭受天下人唾骂!即使抛开这一点不说,单以并州当前的形势论,也是南有厉山飞十万之众,无日无时不对我虎视眈眈;北有突厥数十万铁骑,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前来进犯;东、西两面都是朝廷大军,没一路人马不是朝发夕至!加之各地群雄蜂起,一旦举旗起兵,四面全是敌军,人人都可借口兴兵来犯,令人防不胜防,杨玄感的昨日,就是为父之今天!”

    “父亲这么说,未免过于低估自身之能!”李世民原本看不惯父亲平日的谨小慎微,但为了说服他,不得不耐着性子分析,“杨广薄情寡恩,父亲拼死救下他一条狗命,不心怀感激也就罢了,相反恩将仇报,令人前来监视,今后难保什么时候为了一点鸡毛蒜皮小事感到不痛快,就会令人前来要了父亲的命!这种无情无义的残暴昏君,有什么资格当皇帝?除了父亲一类忠厚长者,还有谁会这么忠心耿耿为他卖命效力?”

    “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如此诋毁皇上!”李渊这下是真恼火了,这小子每句话都火药味十足,如放任不管,那还了得!

    “父亲奋起反抗,无非是自我保护,谁敢说三道四!”李世民顾自照说不误,“至于四面敌军,更是压根儿不值一提!厉山飞一勇之夫,寡谋少断,父亲义兵一兴,定然手到擒来!突厥铁骑固然不可小看,但那种人生性不重人情,见利忘义,有奶就是娘,父亲只须令人多带财礼前往结交,始毕可汗能不满口答应携手合作?今后天下一统,再集中全力除掉那一祸患不迟。至于东、西两面隋军,无非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父亲大军一到,有谁敢不乖乖拱手请降?”

    “真是狂妄至极!”李渊冷冷一笑说,“将取天下、夺江山说得与小孩子玩游戏一般容易!世上哪有这种好事?”

    “孩儿……”李世民正想继续争辩,却有门人来报:刘文静刘大人差家人求见。

    刘文静字肇云,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县),才兼文武,官居晋阳令,与李渊这位顶头上司历来相处融洽。但是,也许是对李世民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的缘故吧,尽管双方年龄差距很大,他俩的友情更是非比寻常,堪称忘年莫逆交。有此双层交情,平日来李府拜访,多是刘文静本人。这会儿,他的家人前来求见,事情明显反常,不得不令人心存疑窦。传来人入门一问,父子二人不由同时大吃一惊。

    原来,李密在瓦岗寨造反,刘文静与那事儿虽无直接瓜葛,却因与李密是亲戚,有洗不脱的嫌疑,即受到牵连,被杨广直接令人逮捕,关押在并州狱中。刘文静的家人历来深知主人与李氏父子情深谊厚,李渊是并州最高军政长官,定可设法解救,才直接求上门来。

    得知刘文静被捕,李渊心里顿时感觉很不是滋味。不过,他绝不是为刘文静抱屈——杨广亲口指定抓捕的人,哪怕冤屈再大,平日与自己关系再好,他又能说什么?他想不通的是,朝廷来此逮人,自己事先居然连一点儿风声也未得到,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感觉格外沮丧的事?至少由此可见,杨广拿他这位地方军政长官还真是压根儿没当回事!说白了,是对他不存在丝毫信任感!

    李渊啊,你这官也当得太憋屈、太窝囊了吧!

    当然,想归想,在李世民这位本来对朝廷强烈不满的儿子面前,他怎敢轻易表露?

    面对同一件事,李世民的反应却截然相反。对刘文静的才智,他原本格外欣赏,平日里,二人相聚在一起,对世上许多事物、尤其是当今天下大势,看法往往非常一致,或者说十分接近。

    有了共同语言,他一贯以来考虑得最多的是:今后一旦劝得父亲起兵反隋,怎么说也离不开刘文静那位难得的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嘛!得知刘文静被捕,他的心能不波翻浪涌、难忍难耐?可以想见,这会儿,他除了迫不及待请求父亲允许他立即动身前往狱中探望,再也没有别的念头。

    碍于那双重交情,对方有难,如不闻不问,李渊自问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只得默许。不过,他担心儿子年纪轻,遇事浮躁,难免意气用事,私自将对方释放,事情势必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将自己牵扯进去而无法解脱!为谨慎计,儿子出门时,他不得不一再叮咛,此事关系重大,务必冷静应付,千万不要任着性子胡来,以免无形中惹出是非!李世民探望刘文静心切,自是满口答应,出府跨上快马,匆匆而去。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